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淬炼冶金,七秩风华——冶金工业出版社喜迎七十华诞

2023-02-08 10:36:00

  70年前,冶金工业出版社的前身——重工业出版社正式成立,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凯歌前行,传播知识,推广技术,培养人才,用一本本精品图书搭建起中国冶金技术进步的阶梯,见证和推动了中国冶金工业的沧桑巨变。
  如今,站在新起点上的冶金工业出版社,回望风雨华章的往昔,瞩望守正创新的未来,始终以初心使命校准航向,保持严谨作风,继续凝心聚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新起点上再出发!
  回望历史:赤心许国 初心如磐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70年前,面对百业待兴的新中国,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当时毛主席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件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迎接1953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1953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将“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开始,数以百计的工业建设项目全面铺开,规模空前。广大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在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建设事业。他们迫切需要知识,需要学习。在这种形势下,重工业部决定组建重工业出版社,“通过书籍的形式把苏联的先进经验传播给广大读者,并起到教育提高读者的作用”。1953年1月重工业出版社正式成立。《矿山企业设计》《矿山通风》《碎矿机 磨矿机 给矿机》《高炉冶炼》《高炉炉瘤》《钢冶金学》《电炉炼钢学》《轧钢学》《炼铜学》《炼铅学》《耐火材料》《焦炭生产》等,是新中国出版的首批有代表性的冶金图书。
  几经辗转,几度更名。1956年,中央重工业部撤销,成立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和建筑工业部。重工业出版社随之分为冶金、化工和建材三个出版社,分属三个部领导。同年8月,冶金工业出版社正式挂牌。到1957年底,编辑人数达50人,并形成编辑、出版、印刷、发行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1960年以后,冶金工业出版社的机构和人员几经撤并裁减,冶金图书的编辑部门先后设在冶金部政策研究室和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所,出版印刷业务归并到中国工业出版社。1971年,中国工业出版社撤销。1972年,根据周总理指示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出版会议精神,冶金工业出版社恢复了社名。1978年,出版社与情报所分开,成为冶金部直属的独立事业单位。1981年出版社并到冶金情报研究总所,1983年又与冶金情报所分开。这次分开,冶金工业出版社算是真正地独立起来了。1984年冶金工业出版社喜迁至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嵩祝院北巷39号院,在自建的两栋约2400平方米的小楼里开始了新的出版事业。2010年,冶金工业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成为企业法人。2018年,冶金工业出版社完成公司制改制,踏上冶金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弦歌不断,风雨华章。冶金工业出版社回应时代要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一脉相承的奋斗目标,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国家,服务行业,走向世界。在成立初期,出版社以组织翻译出版苏联专业图书为主,出版了一批包括矿业、冶金、化工、建材等专业应用技术类图书、工具书和大专教材等,为新中国实现“钢铁梦”贡献了重要力量。在继续出版翻译书的同时,出版社从1958年起逐渐增加了国内编著书的比重,《俄华冶金工业辞典》和一批高等及中专教材就是当时组织出版的编著书的首批代表作。此外,以《中国冶金百科全书》《采矿手册》《矿山地质手册》为代表的大型经典专业工具书的出版发行,对我国发展冶金矿山建设、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以及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多年来,出版社始终以市场需求和读者需求为导向,出版了大量原创精品图书,有许多图书填补了我国出版空白,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冶金工业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共和国钢铁脊梁”丛书,包括《中国中厚板70年》《中国钢管70年》《中国不锈钢》《中国特殊钢》《中国螺纹钢》《中国废钢铁》等,记录了钢铁工业在党的领导下,在新中国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推出了以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钢铁工业绿色制造节能减排先进技术丛书”“特殊冶金过程技术丛书”“钢铁工业协同创新关键共性技术丛书”“中国稀土科学与技术丛书”等为代表的一批原创精品力作,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大幅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为高质量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航程万里,初心不变。冶金工业出版社自成立之始,就被赋予服务国家、服务行业的出版使命。穿越七十载的风雨坎坷,进入新时代,冶金工业出版社早已深深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宏伟事业中,服务国家、服务行业的初心,也早已融入冶金工业出版社人的精神内核,70岁的冶金工业出版社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和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立足当下:岁月峥嵘 笃行不辍
  70年来,冶金工业出版社工作扎实,成效突出,从1997年开始,连续多年被中央文明办公室评为“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从2001年开始,多次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成为国资委系统为数不多的双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单位”“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不仅印证了出版社一路走来的初心坚持,更是对出版社发展成果的认可。本着对“国内一流专业科技出版社,世界冶金知识综合服务商”矢志不移的追求,冶金工业出版社迎来了一座座活力迸发的发展高峰:
  从大量翻译出版苏联的图书文献到出版全世界范围的先进科学技术书籍,从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到组织专家学者著书立说,从出版国外的教材、手册、标准、规程规范到出版我国冶金工业自己的比较完整的系列图书资料,冶金工业出版社积极紧跟钢铁、有色、矿业、新材料行业技术发展步伐,适时出版各时期专业主流技术图书,传播着、支撑着、推动着、引领着冶金行业技术的进步。冶金工业出版社以初心如磐的坚守、激情燃烧的奋斗、浓墨重彩的篇章,走出了一条与党同心、与时代同频、与行业同声的深耕厚积、守正创新之路。
  冶金工业出版社积极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党建与业务“双融互促”,不断攀登,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先后有300余种图书荣获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在内的各种图书奖项,多种图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入选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规划教材等。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大幅提升,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和赞誉。
  每一位曾经的、现在的冶金工业出版人,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不负党的嘱托,不负时光的穿梭,默默站好方寸岗位,静静守好一个标点、一个术语、一句话、一行字、一页纸、一本书的阵地,严格把好选题内容质量关、编辑校对质量关、装帧印制质量关,为行业推出了一本本、一部部内外兼修高质量的专业技术图书,满足着行业各类人员科研生产实践的需要。
  冶金工业出版社依托产业优势地位,积极推动专业科技出版“走出去”,打造世界学术交流平台,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新时代的中国钢铁。与施普林格等多家国外出版商开展版权贸易,每年都有图书获得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奖。“十三五”期间,冶金工业出版社获得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奖的数量比“十二五”期间增长75%,版权贸易总量比“十二五”期间增长100%,其中版权输出数量增长220%。
  冶金工业出版社的融合出版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十三五”期间,冶金工业出版社的数字图书销售收入比“十二五”期间增长52.50%。数字图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不断提升。2019年,冶金工业出版社制作的“冶金传输理论及应用”视频在线课程正式上线,获得广泛好评。建成“金石悦学”“金石悦知”“金石悦读”“金石大讲堂”四大数字产品,形成了专业数据库、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教育平台及官方微信平台,出版社数字化运营体系与发展格局初步成型,其中,数字教育服务平台“金石悦学”累计上架电子教材1468种、融媒体图书429种、在线课程15门,总用户超过89884人。为创新型出版业务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逐梦未来:守正创新 履践致远
  每一个奋进的足印,都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七十载砥砺前行,七十载春华秋实。2022年,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主业各项经营指标再创历史新高,信息咨询新业务取得突破,“冶金专业教材和工具书经典传承国际传播工程”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继续稳步提升。冶金工业出版社踏实地迈出的每一步,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为开创新局面、奋进新征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出版绿色化和智能化精品图书方面,冶金工业出版社将紧密结合冶金行业发展,围绕绿色化、智能化主题策划系列精品选题。
  在全面推进落实重大项目方面,冶金工业出版社将继续推进落实“冶金专业教材和工具书经典传承国际传播工程”,以成体系地修订、新编冶金专业教材和工具书,总结、提炼、传播最新冶金科技成果,完成行业知识传承的历史任务,支撑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冶金工业出版社将组织实施好“读专业书 做答卷人”行业全民阅读活动,落实 “红色钢铁书屋”共建项目等。
  在融合出版数字化转型方面,冶金工业出版社将持续加强融媒体教材建设,继续开发数字产品,推动专业数据库、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教育平台及官方微信平台全面发展,完善数字产品品类和质量,做好数字产品营销。
  在学术出版国际化方面,冶金工业出版社将继续依托产业优势地位,积极推动专业科技出版走出去,打造世界学术交流平台;完善外语品种出版管理制度,提高引进和输出数量质量,尝试自有渠道国际营销,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新时代的中国钢铁。
  在培育辅助业务和支持业务方面,努力成为冶金行业科技与资讯的内容提供者、学术交流平台的整合者。积极组织冶金工业相关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搭建科研成果立体化交流平台。   
  七十载初心不改,新征程砥砺前行。冶金工业出版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国内一流专业科技出版社、世界冶金知识综合服务商”愿景,始终坚持“贴紧行业、弘扬科技、做精做强、效益优先”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加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的发展原则,始终坚持“调结构、稳增长、树品牌、增效益”的发展主线,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稳步提升。站在新起点上,冶金工业出版社将继续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多出版有思想、有温度、有筋骨、有品质的精品图书,奋力开创冶金出版事业新局面,为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来源:冶金工业出版社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