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26日,由中国物资再生协会、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协办,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园区分会、《资源再生》杂志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暨园区建设论坛”在重庆大足隆重召开。
本届论坛共有来自相关主管部门,各省行业协会,四川省、重庆市十余个开发区,再生资源基地,加工企业,原料供应商,装备技术企业,科研院所,新闻媒体300余人参加。论坛旨在贯彻落实“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要求,探讨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新定位,深入挖掘园区绿色建设系统作用及集成效应,梳理节能降耗减排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创新模式,谋划产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路径。
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副书记罗晓春主持论坛开幕式。
重庆市大足区政府区长,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徐晓勇在致辞中表示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再生资源产业前景广阔、市场巨大,已成为与国民经济高度关联的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大足区正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战略机遇,抢占锂电、新型储能等新能源产业风口,将锂电池以及回收利用作为大足产业重要发展方向,加快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高质量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需要多方协同、合作共进,大足区愿与大家一道,在共商再生资源产业大计、共建再生资源产业载体、共享再生资源产业机遇、共赢再生资源产业未来方面共同努力。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会长许军祥在致辞中表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被中央确定为发展生态文明战略的基本途径。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重要载体和有效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再生资源园区作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和“圈区管理”的重要载体,企业集聚、规模优势、创新转型和产业共生效益方面潜力显著,其绿色发展也是实现美丽中国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在要求和关键落脚点。
许军祥指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再一次考验我国的再生资源产业及园区发展,站在新的起点,展望“十四五”,一是要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双碳”目标要求,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二是要科学施策,制定园区低碳发展分类指导路线图,加快园区内外循环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绿色建设和发展的系统作用和集成效应;三是要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整体运行质量,在持续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和产品绿色制造的同时,系统、科学地对企业碳排放和绿色科技发展进行管控和引导;四是要深化国际合作,形成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良性互动;五是要提升关键技术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加强人才培养,推动从业人员技能进一步提升,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及园区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双桥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周树云在介绍大足时表示,双桥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市级循环经济示范园,还是成渝静脉产业联盟发起者,政策支持和项目准入优势得天独厚,已形成“一个再生资源产业园,废旧拆解、再生金属、节能环保三大产业链”的布局,其中,废旧拆解产业年废弃物处理能力100万吨、产值200亿元,覆盖报废汽车拆解、废金属回收冶炼、废旧电子电器回收、退役电池拆解等环节;再生金属产业年废弃物处理能力超过100万吨、产值150亿元,覆盖废钢铁、废弃铅酸电池、工业源及生活源废金属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年废弃物处理能力近20万吨、产值50亿元,以废旧轮胎深加工、电子废弃物处理、铝灰处置、工业固废处置等为主。集聚中天电废等企业25家,产业规模达400亿元,其中百亿级企业1家(足航),世界500强法国威立雅建成中国首个页岩气行业环保示范基地,是重庆市再生资源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区域。目前,正积极布局锂电、新型储能等上下游产业,集聚了美国艾诺斯、科博等动力电池企业,投资106亿元的江西环锂(年拆解10万台新能源报废汽车、年处理15万吨退役电池、梯次利用年产2.5GWh(千兆瓦时)储能模块(电芯)、再生利用年产3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及碳酸锂等)开工建设,一批旗舰型、创新型、关联型重大项目即将落地。
会议期间,举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静脉产业园区发展联盟签约仪式。来自重庆市双桥经开区、长寿经开区、璧山现代服务业发展区、永川高新区、潼南高新区,四川省内江经开区、绵阳经开区、射洪经开区、安岳经开区、高县经开区、大英经开区、内江东兴经开区的各位签约代表登台签约。旨在充分发挥各园区静脉产业基础优势,强化静脉产业上下游配套合作,实现静脉产业园区协同、有序和良性发展,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上新台阶。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分会秘书长张贺然主持上午主旨发言环节。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杨春平在发言中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碳减排助力碳中和的主要路径。一是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动重化工业流程优化再造和材料替代: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纺织、建材流程优化;利用粉煤灰替代水泥生产中的石灰石原料,每利用1吨粉煤灰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85吨;利用废钢替代铁矿石的短流程炼钢法,每生产1吨钢,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吨。二是重点行业全面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生产全过程的资源能源节约和污染减排,提升能效: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耦合。三是要碳的循环利用:碳捕集利用。四是要发展再制造,实现产品循环:再制造成本是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减少污染排放80%。
原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巡视员李新民表示,无废城市建设是我国无废理念的成功应用。依据无废理念,我国先后开展了无废城市、无废工厂 (集团) 、无废园区、 无废供应链等研究、创建工作,其中“无废城市”建设,经国务院批准试点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推动100个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但是,我国“无废城市”建设面临资源化产业链建设不足、源头减量刚刚起步,特别是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处置的商业模式尚未建立、无废供应链践、管理机制尚需认同等多重挑战。他认为,“无废城市”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无废供应链的成功与否,成为无废城市建设的约束;贯穿“无废城市”建设全过程的重要支撑手段,除垃圾分类、资源再生减量之外,无废供应链的建立和应用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废供应链是一个全新概念,是⼀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固体废物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永刚在题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园区,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报告中分析了产业园区发展路径选择。要以碳减排为动力,推动园区的节能、降碳、绿色转型,提高资源产出率,强化碳减排机制建设,提升园区发展内生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要规划布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再生资源产业园;二是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交易系统、拆解利用系统、无害化处置系统,建立社会化产业体系;三是建设废旧商品物流平台、品种分类标准平台、综合利用技术平台、交易网络信息平台、行业规范监管平台;四是关注回收、运输、分拣、交易、处理、利用六个节点;五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综合标准体系,探索建立覆盖再生资源收集、储存、拆解、处理、再生利用和处置全流程的综合标准化模式;六是建立起较完善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体系,工艺、技术、设备、人才等各种要素相互匹配;七是完善碳减排相关标准。
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成宇涛在《推动十四五园区低碳循环改造、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报告中表示,成宇涛主任对碳中和时代下各国的碳排放情况和全球气候治理的进展做了简要回顾,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包括欧盟、日本、德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发达经济体普遍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基本路径。中方应比对各国国情,建立起与他国碳中和周期间所存差异的清晰认知。在此基础上,主动引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全社会系统性变革,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脱碳道路,在“双碳”目标的时代要求下赋予循环经济以新的使命与内涵。
接着,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循环利用的降碳贡献进行系统分析。成宇涛主任强调,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对碳减排具有突出贡献,并从降碳原理、减排效率、活动水平、降碳总值这四个维度清晰、全面地论证了再生资源的价值,重新诠释了废弃物循环利用对降碳的助力作用。
《资源再生》杂志主编邓旭主持了下午的专题交流环节。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汽车部副主任曹辉介绍了中国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202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4.17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3.19亿辆,按照汽车报废率3%测算,2022年机动车报废1251万辆,其中汽车报废量应为957万辆,大大低于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产能。2022年实际回收量为350多万辆,实际回收率占保有量的1.09%。汽车回收拆解约占产能五分之一,产能大量闲置。未来五年,我国汽车报废率将达到4% ,老旧汽车淘汰更新加快促使回收量增长,汽车保有量提高将带动机动车报废回收量攀升,车辆使用年限将缩短也将促进报废量增长,新型经营销售模式逐步建立,新能源汽车和动力蓄电池回收量将显著增长。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树斌在《加快废钢铁科技创新 助力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报告中讲到,废钢铁产业发展趋势方面,他认为,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强国战略目标的制定,废钢铁产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许多央企国企和民营企业的主要领导都把经营战略的目光投向废钢领域,废钢产业供需双赢产业链已经形成。”他说,废钢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已成体系。随着环保法、固废法的实施和环境督查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国各地碳排放交易系统的建立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出台,都为钢铁企业“多吃废钢少吃铁矿石”创造条件,为废钢铁产业的发展助力。
南昌大学教授、流域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石磊表示,《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碳达峰阶段的总体部署,在目标、原则、方向等方面与意见保持有机衔接的同时,更加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相关指标和任务更加细化、实化、具体化。其中,工业园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双碳导向下,再生资源产业园区面临着规模增长与绿色低碳要求的冲突问题、再生资源与原生资源的替代/融合问题、碳排放核查、碳抵扣与碳交易方法学问题、数据获取与封装问题、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的不确定性问题、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建设的标准规范问题和全球化冲击下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可持续运营问题。
城中富矿(天津)数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剑以“数字化”赋能园区循环产业建设升级为题介绍了《再生资源产业综合服务解决方案》,通过对数字化发展趋势的研判,研究循环产业数字化的意义以及解决的问题,分析了城市矿山交易平台的优势。该平台通过采集回收、运输、加工、完税等数据,分析业务的真实性,用数字化工具为再生资源行业规范交易及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南昌航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锂研究院院长曾桂生介绍了退役动力锂电池回收产业链若干关键技术及进展。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具有巨大市场需求,2022年营业收入260.3亿元,毛利率为21.23%,2030年将成为千亿市场,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达500亿元。企业中经营范围包含动力电池回收的注册资金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3091家,工信部认定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共有14899个。对于退役的动力电池,目前主要有两种可行的处理方法:其一是梯级利用,即将退役的动力锂电池用在储能等领域作为电能的载体使用,从而充分发挥剩余价值;其二是拆解回收,即将退役电池进行放电和拆解,提炼原材料,从而实现循环利用。他详细讲解了退役三元锂电中金属选择性回收技术和退役锂电正极材料中选择性提锂回收技术。
广东省物资流通协会会长彭欣婷分享了广东省报废机动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2022年,广东省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打造“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发展 格局战略支点,行业实现小步跨越,市场化趋势更为明显。按照回收渠道分析,从社会渠道回收量增加,同比增长39.11%;从相关部门罚没、收缴渠道回收量下降,同比下降39.15%。新增企业数量较升级改造前接近翻了一番,信息化技术的投入,企业管理效率得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未来,协会把市场产业联动、上下游连接、技术、人才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破解行业发展中难题,为推动广东省报废机动车行业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威立雅中国废弃物业务发展副总裁金沧璐介绍了威立雅集团的塑料回收业务。威立雅在欧洲和亚洲经营着32家工厂,年产能53万吨。在世界各地,威立雅积极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回收加工包括HDPE、PP、食品级PET等在内的多种高品质再生塑料后,将其重新投入价值链,最终形成闭环,实现全球塑料回收体系。威立雅华菲是中国现在唯一一家同时获得食品级rPET,rHDPE及rPP的FDA认证的公司。
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回收中心总监周东浩讲到,2025年我国预计退役动力电池累计137.4GWh,梯次利用与再生利用产值预计可超千亿规模。在“碳中和”目标下,2050年,中国光伏和风电将占到电力总装机量的70%。相应地,电化学储能将由2016年的189MW增长到510GW,年均增长率达26%,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对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将提出更高要求,给储能发展带来新机遇。储能装置可实现负荷削峰填谷,增加电网调峰能力,也可参与系统调频调压,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性。动力再生通过打造“废旧电池回收—原料再造—材料再造—电池包再制造—梯级利用—再生利用”全生命周期循环价值链,责任链,实现社会、环境、经济价值最大化。
欧绿保中国项目总监卢亮以循环再生助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主题,通过分析中国资源禀赋差和德国政府的措施,指出了行业痛点,即欠缺高效的分类收运体系。全球生产的塑料四分之一用于包装,塑料包装的回收率仅为14%,纸类回收率58%,金属的回收率大约75%。32%的塑料包装进入生态环境。ALBA作为市场的主导者与技术的先行者,生产效率逐步提高,技术不断革新,产能不断扩大。
26日,参会代表前往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地考察参观了盛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威立雅油气环境治理(重庆)有限公司、重庆市中天电子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三家企业。
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届,聚焦政、产、企动态,前瞻市场热度,突出绿色、低碳发展重大议题,梳理降耗减排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模式,集中探索解决发展技术、模式、原料、环境管理等焦点问题,展示宣推绿色品牌和实践案例,搭建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高智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