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巴松:加强沟通,携手推动普惠包容的全球化产业发展

2024-09-04 09:09: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杨悦 报道
记者 顾学超 摄影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分散的世界,钢铁行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行业,深深植根于国际贸易体系中。我们必须跟紧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形势,加强产业链、价值链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为国际低碳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9月2日,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如是强调了全球钢铁产业链加强沟通协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部分国家和地区推行的以邻为壑的逆全球化行径,让全球钢铁行业变得愈加分散。钢铁行业作为全球性的行业需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沟通与协作,携手推动普惠包容的全球化产业发展,加大低碳创新技术投资力度,坚持公平开放的国际合作原则,继续为全球低碳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钢铁贡献。
  巴松介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钢铁行业在全球经济增长中能够贡献14%的份额。钢铁行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钢铁行业还能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全球约有600万人在钢铁行业从事工作,纵观产业链上下游,约有9500万人从事钢铁行业相关工作。
  在此背景下,世界钢协观察到了国际钢铁行业伴随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四大发展趋势:一是技术持续升级,钢铁行业的技术创新围绕低碳化、智能化不断深入展开;二是新型建筑用材需求的变化对钢铁行业提出要求;三是区域性贸易保护主义频频抬头对国际钢铁合作的影响日益凸显;四是能源产业变革及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带动钢铁行业面向上下游积极做出改变。
  “综合来看,气候变化给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新变化。”他表示,全球“净零目标”的提出,不仅改变了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轨迹,而且带动了全球技术标准与地缘政治关系的升级与改变。国际能源署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全球的低碳转型之旅需要历经几个阶段。其中,2020年—2030年为过渡期,主要表现为电力行业的“零碳化”及低碳创新技术的发展,钢铁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这一阶段还会增长但相对稳定;2030年—2050年/2070年为推广和转型期,主要表现为非电力行业的“零碳化”、清洁能源和创新技术的大范围推广,钢铁行业在这一阶段将通过不同途径实现价值链的“净零排放”。
  “净零排放”的目标真能实现吗?在巴松看来,实现“净零排放”目标需要满足以下先决条件:稳定和廉价的清洁能源供应,业务运营和产业链的降碳,“低碳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化发展,低碳排放智能交通产业发展,全球贸易活动为气候行动提供支持,以及持续向循环经济过渡。
  巴松表示,“净零排放”目标压力下,低碳炼钢途径未来发展呈现多样性。根据西马克(SMS)集团公布的统计数据,2022年—2050年,电炉冶炼工艺与直接还原铁冶炼工艺在钢铁生产工艺结构中的占比将持续增加,还会有小部分的新型低碳炼钢工艺出现。同时,高炉冶炼工艺占比虽会减少但仍将占据较大比重。因此,钢铁行业需要制订具有针对性的低碳解决方案。就目前而言,高炉冶炼工艺降碳潜力大,伴随技术升级加速,该工艺的低碳解决方案还将日益具有经济性。此外,长寿命周期的钢铁生产活动既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又需要满足低碳属性需求。世界钢协相关数据预测,碳中和背景下,但随着钢铁需求的小幅增长,粗钢产量到2050年将达到22亿吨~24亿吨。产量还会增加,钢铁行业也还需负责任地减少碳排放量。世界钢动态公司(WSD)预计,到2040年全球钢铁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减少近20%至29.4亿吨。
  巴松表示,展望未来,全球钢铁行业还需加强沟通与合作,以全球化视野坚持公平开放合作,持续加大低碳创新技术投资力度,继续为国际社会低碳转型发展做贡献。“我非常有信心,我们行业的前景一片光明。”他最后说。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微信图片_20240117152632.jp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