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何惠平 报道
9月28日,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下称北铁中心)正式推出“铁矿石港口现货价格指数”(下称北铁指数),标志着中国在关键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建设上迈出关键一步。该指数以人民币计价,聚焦青岛、曹妃甸港口61%品位铁矿石现货成交价,旨在构建反映中国实际供需的“价格锚”,挑战现有以美元和海漂货为基准的国际定价体系。
打破美元指数垄断,构建“中国价格”基准
当前国际铁矿石定价长期依赖普氏指数等美元报价体系,其样本主要来源于海上运输(海漂)市场,参与者集中、成交量相对有限,易受金融投机影响。相比之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年进口量超11亿吨,其中港口现货交易规模庞大、参与主体多元,更能真实反映终端供需变化。
北铁指数依托北铁中心平台每年近7000万吨港口现货真实成交数据编制,覆盖600余家会员企业,具备连续、透明、可验证的特点。从财经视角看,此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指数发布,更是中国在铁矿石金融定价层面争取主动权的重要部署,有助于削弱外部价格波动对国内钢铁成本的直接冲击。
政策护航与方法论合规,对标国际标准
北铁指数的推出背后有明确的政策支撑。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行为管理办法》,规范国内价格指数编制行为,提升中国价格指数的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北铁中心在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内合规要求,并主动聘请第三方机构按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原则进行独立鉴证,凸显其谋求国际市场认可的意图。
此外,北铁中心成立由29家产业链关键企业组成的指数专家委员会,涵盖国内外钢厂、矿山和贸易商,这一机制设计不仅增强指数代表性,也从制度上保障了价格形成的多元共治,符合中国在重要资源领域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导向。
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助力钢铁业可持续发展
从产业层面看,北铁指数的推出有望缓解长期困扰中国钢厂的“价格倒挂”问题。目前,美元指数与国内现货市场时常出现背离,导致钢厂在采购和保值过程中面临较大风险。北铁指数未来可将作为现货贸易和衍生品开发的重要参考,提升企业对价格风险的管控能力。北铁中心总裁游松指出,“北铁指数”将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定位,依托十余年基准价编制经验和海量港口现货成交数据,致力于打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权威基准。
业内人士分析,北铁指数并非意在取代现有指数,而是形成互补,推动定价机制向多元化发展。随着中国持续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转型,一个更贴近本土供需基本面的价格指标,将为行业稳链强链提供基础性支撑。
展望未来: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化布局
据悉,北铁中心已规划推出58%、65%等不同品位指数产品,逐步构建覆盖多品种、多区域的铁矿石价格指数体系。这一布局与中国在原油、稀土等关键资源领域推进人民币计价、建立本土基准的努力一脉相承,长远看有望推动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从“单一锚”向“双锚并存”过渡。
北铁指数的发布,不仅是一项技术性成果,更是中国从“市场大国”向“价格强国”转型的重要尝试。随着指数被逐步纳入交易定价、企业财报及风险模型,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有望迎来实质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