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今日热点

中宣部《钢铁脊梁》摄制项目组到东北大学前采

2021-09-14 09:54: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张垚 报道

通讯员 王钰慧 摄影

 

  9月9日,中宣部建党百年重磅纪录片《钢铁脊梁》摄制项目组一行到东北大学前采。

图为座谈会现场

  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东北大学对外联络处处长李鹤,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袁国;《钢铁脊梁》纪录片总导演刘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冶金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陈玉千;中国冶金报社社长助理、经济发展中心主任陈晓莉,创新原料部主任、《钢铁脊梁》纪录片第一集撰稿人张垚等参加座谈。

  冯夏庭表示,东北大学是历史悠久的冶金高校,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冶金工业流程学科是该校重点建设的学科。近100年来,东北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近年来,由王国栋领衔推进的以钢铁绿色制造为目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攻关钢铁制造技术的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破解了一大批高品质钢材生产难题,形成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关键领域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在一些领域领跑”的转变,对国家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冯夏庭表示,希望东北大学为钢铁行业发展曾经做出的贡献和正在进展的工作,能够为《钢铁脊梁》纪录片增加光彩,为讲好中国钢铁故事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图为冯夏庭

  王国栋表示,多年来,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从崭露头角到逐渐进入角色,在企业的帮助下逐渐发展,总结出“顶天立地”的经验。“顶天”就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好、深刻领会,用以指导科研工作和产学研工作,指导科研工作者明大义、辨大势、顾大局、为大家、谋大事。“立地”就是要实干创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下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追求的是给国家、给人民干点实事,给国家事业添砖加瓦,用实绩实效实干来考核自己。”王国栋院士表示,基于此,实验室多年来总结出学科交叉、行业协同、产学研深度融合、工艺装备产品服务一体化的四维创新机制,汇聚各方力量,助力钢铁产业发展。

  王国栋还向《钢铁脊梁》摄制组介绍了实验室的其他新理念。例如,实验室在过去R&D(研究与发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E和S(工程和服务),不断拓展创新链条。再如,实验室致力于“从零到一、从无到有,成为Number One and Only One(第一或唯一)”,大力支持研究人员攻克“卡脖子”问题。

图为王国栋

  刘娜表示,《钢铁脊梁》纪录片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计划在10月份上映。纪录片将充分展现中国钢铁业在百年历程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支撑起共和国大厦脊梁的过程,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钢铁企业中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改革发展故事。钢铁行业是在市场经济大海中,第一个学会自由搏击的行业,也因此成长为目前中国竞争力最强的行业之一。希望能通过节目,为中国钢铁行业正名。刘娜表示:“对于大学,更会站在整个中国钢铁行业的视角,需要站位更高、看得更远,研究前沿性的技术储备;摄制组来到东北大学,希望能够拓展项目的更多内容,无论是现有核心技术,还是未来技术储备等内容,拓展纪录片的更多思路。”

图为刘娜

  陈玉千首先传达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关于此次纪录片拍摄的主题、总思路、总要求,介绍了该纪录片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他谈到,如今,中国钢铁已经站在世界钢铁最前列,我国是全世界的钢铁生产中心、消费中心、制造中心、建设中心和科研中心,“这个中心,是通过以东北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制造’出来的”。特别是,中国钢铁的绿色发展水平已经引领世界,智慧制造方面的工作正在引领世界,而目前,钢铁行业在人民群众中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步得到彻底改变。“对《钢铁脊梁》纪录片,我们很有信心,在建党100周年的历史时刻,拍摄钢铁行业的纪录片,最能代表中国工业行业的百年奋斗历程。东北大学在突破‘卡脖子’技术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是钢铁行业高校的代表,纪录片中希望能够看到东北大学的画面。”陈玉千表示。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