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今日热点

“双碳”目标驱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1-10-28 10:13:00

陈玉千 苏亚红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出系统谋划,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是指导做好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0月22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指导,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江阴市人民政府和海澜集团共同承办的2021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智慧能源绿色制造高峰论坛在美丽的生态之城无锡市举办。在其间举办的“双碳”目标驱动冶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分享了5G+互联网技术应用、低碳发展政策和技术路线研究、打造花园工厂、推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双碳”战略背景下企业责任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成为钢铁行业积极开展“双碳”工作的缩影。
图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冶金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陈玉千为智慧能源绿色制造高峰论坛“双碳”目标驱动冶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致辞
  当然,对中国钢铁行业而言,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还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充分领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发扬钢铁人锐意进取、创新攻坚的光荣传统,切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以“双碳”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世界钢铁做出中国贡献、留下中国印迹。
  一、 “双碳”目标任务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的战略行动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被气候科学家称为自《巴黎协定》签订以来“过去5年里全球气候政策中最重要的宣布”,因为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将让全球实现1.5摄氏度的控温目标变得更为可能。
  应该看到,“双碳”目标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是中国对共建全球绿色未来的坚定信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一定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双碳”战略行动上来。
  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双碳”工作
  《意见》开宗明义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并提到钢铁行业要制订碳达峰实施方案,开展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等,为钢铁行业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标注了高度、擘画了路径。
  工信部牵头成立了“工业低碳发展联盟”,并要求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下半年,各省份纷纷出台了压减粗钢产量政策,按月考核压减情况。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成立了“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和“宣传交流工作委员会低碳绿色专家组”,共同探讨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方向、技术创新路径等。
  钢铁企业也积极响应,纷纷提出“双碳”目标和路线图:中国宝武成立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并宣布2023年实现碳达峰,2035年实现减碳30%,2050年实现碳中和;河钢宣布2022年实现碳达峰,2025年实现减碳10%以上,2030年实现减碳30%以上,2050年实现碳中和;鞍钢宣布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2030年实现前沿低碳冶金技术产业化突破,2035年实现减碳30%;包钢宣布2023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等等。
  这些,都为钢铁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和实践借鉴,开启了广阔的作为空间。
  三、我国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成绩斐然
  我国钢铁行业近10年来坚持绿色发展,历经达标排放、限值排放和超低排放3个阶段,付出了超常规代价。特别是目前正在进行的超低排放改造,全行业相关技改投资超过2000亿元,每年要增加运行费用500亿元以上。中国钢铁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迎难而上,不仅实现了工厂变公园、厂区变景区,而且孕育了一批具有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低排放装备技术,一些技术已居国际领先水平。
  从1978年至2020年,我国吨钢综合能耗从2520千克标煤下降至545千克标煤,下降了78.4%。在工信部公布的5批绿色工厂名单中,69家钢铁企业榜上有名。截至目前,已有237家企业约6.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预计2025年前全国80%以上产能都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逐步实现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钢厂让城市更美丽、钢铁让生活更美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景象。
  中国钢铁人是蓝天保卫战的战斗英雄。锐意进取、创新攻坚,是中国钢铁“战斗英雄”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信心所在。
  四、“双碳”目标是钢铁行业遇到的最大挑战
  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的时间,而且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目前仍以碳排放强度高的长流程为主,长流程粗钢产能约占90%,要完成“双碳”目标面临很大挑战,难度超过了缺铁少钢年代“赶英超美”增加产量的困难。
  一是以高炉长流程为主的中国“双碳”难度最大。高炉长流程吨钢碳排放量平均为1.82吨,短流程电炉钢吨钢碳排放量为0.4吨,但以建筑用钢为主的消费结构决定了我国废钢产量只能缓慢增长,90%以上的钢只能用高炉长流程生产,为我国碳中和增加了较大难度。
  二是高炉长流程的降碳技术还在摸索中,碳中和技术还有待研发。目前,钢协正在组织专家编制钢铁行业碳达峰路线图和行动方案、组织开展钢铁低碳共性技术研发,各家钢铁企业正在采用不同技术路径进行降碳工业生产。为了实现冶炼过程零排放,全球探索最多的是氢冶金;另外就是末端治理的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我国也有很多企业尝试开展氢冶炼等技术的研发应用示范,氢冶金目前以示范工程为主。例如,中国宝武在八钢进行的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工艺实验;河钢在宣钢建设的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建龙在乌海进行的年产30万吨富氢熔融还原法生产高纯铸造生铁项目;山西晋南钢铁高炉热风中配吹焦炉煤气降碳;还有鞍钢、包钢、酒钢等,也正在开展相关研究、实验等。
  三是“双碳”投资是空前的、长期的。据专家测算,我国钢铁行业要想实现碳中和,需连续30年每年投资6000亿元左右,相当于目前钢铁行业每年投资翻番;吨钢每年需投资600元,相当于钢铁行业所有产量每年进行一次超低排放改造。这对钢铁行业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是目前钢铁行业正处于超低排放改造和降碳叠加期,各种矛盾交织,为减碳带来诸多挑战。面对挑战,钢铁行业应当携手合作,共同探讨“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中国钢铁绿色发展。
  五、 中国钢铁人一定能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为世界钢铁做出“中国贡献”
  在“双碳”目标压力下,钢铁人积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失时机,迎难而上,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切实利用产学研媒合作机制,加大对先进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颠覆性、革命性的技术研发,加快示范应用,加强低碳技术推广和宣传。通过生产过程降碳,通过提高钢材性能、减少钢材用量实现降碳,通过全生命周期提高产品使用寿命降碳,中国钢铁工业为实现“双碳”目标不懈努力。
  今天,世界钢铁已进入中国时代。今天的中国是世界钢铁的中心,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世界钢铁生产第一线,今天的中国钢铁是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工业,今天的中国人正在使用着全世界最绿色、最优质、最广泛、最便利、最便宜的钢材!未来,中国将向全世界提供最低碳的钢材!
  中国钢铁正在引领世界,中国钢铁将引领世界100年。中国钢铁人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能把粗钢产量从占世界0.1%提高到占世界56%、能在绿色发展上引领世界、能在智能制造上呈领先之势,就一定能在“双碳”上为世界钢铁做出“中国贡献”、留下中国印迹。
  中国是经济发展的巨人。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党的领导,有新发展理念的指引,有钢铁人的不懈努力,相信未来钢铁行业将更美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