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今日热点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动调整生产强度 保持行业平稳运行

2022-04-22 10:05:00

主动调整生产强度  保持行业平稳运行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钢铁行业发展。2021年,在国家有关部委指导下,钢铁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产能、产量“双控”的系列决策部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适时调整生产强度,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减少近3000万吨,保持了市场供需的基本平稳和钢材价格的基本稳定,维护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平稳运行,钢铁全行业效益也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实践表明,粗钢产量压减政策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也得到广大钢铁企业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新闻发布会提出,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巩固好粗钢产量压减成果,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将继续开展全国粗钢产量压减工作,引导钢铁企业摒弃以量取胜的粗放发展方式,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在粗钢产量压减过程中,将坚持“一个总原则,突出两个重点”:一个总原则就是牢牢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在保持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企业积极性,严格执行环保、能耗、安全、用地等相关法律法规;突出两个重点就是坚持区分情况,有保有压,避免“一刀切”,在重点区域上突出压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粗钢产量,在重点对象上突出压减环保绩效水平差、耗能高、工艺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的粗钢产量,目标就是确保实现2022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广大钢铁企业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钢铁行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有限的市场需求下如何保持供需的平衡。压减粗钢产量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适时调整钢铁生产强度,建立市场供需的新平衡。从国际上看,钢铁企业生产配额管理也是经常采用的产量调节方法。钢铁行业有充分能力实现保供稳价的目标,核心的问题是要在有限资源和能源以及生态环境约束下,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保障供给的使命。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钢铁行业保障总量供给已不是问题,广大企业要在如何提高供给质量上下功夫,在如何提高质量品种上下功夫。去年下半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在钢铁需求出现较大变化时,只要能够紧盯市场需求,合理运用产能,钢铁行业同样能够实现新的供需平衡,这样的结果对下游行业、对上游供应商都是有好处的,是保持钢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的长久之策。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在努力提高高端生产能力上下功夫,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上下功夫。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下,再大规模出口低端钢铁产品是不明智的,对此应该有所约束、有所限制,与有关监管部门和机构一起研究做好出口商和生产商的追溯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钢铁行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坚定不移的,打造中国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也是不可动摇的。在限制低端产品出口的同时,要继续鼓励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接受国际市场高水平的检验,提高中国钢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和加深与国际上最先进的下游企业合作,树立中国钢铁产品高质量的口碑。同时,也应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扩大贸易关系,有序增加初级产品进口,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中国钢铁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在全球钢铁产业链中所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已然不同,中国企业应主动适应这种变化,不同的企业也应在这个过程中找好自己的定位。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钢铁企业应该在节能环保、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加快超低排放改造上下功夫。环保排放超标的、环境治理水平低下的企业,生产受到限制是必然的。在产能产量调控中奖优罚劣、优胜劣汰,也正是公平监管、严格监管应该坚持的正确导向。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更要强调统计数据的严肃性。如果说前些年去产能过程中打击“地条钢”是展现了行业的质量治理能力,强调质量立法意识,政府出手、严格执法,那么产量调控就是要提高行业的数据治理能力,就是要强调数据立法意识,对统计数据造假行为要严厉查处,保证钢铁行业生产、质量、能耗、环境等全方面数据的真实性。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要进一步加强自律。逐步形成既有能耗、碳排放政策约束,又有行业自律、政府监督,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产量调控新机制。同时,要打击大宗商品市场投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公正。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行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面临深刻变革,钢铁行业要继续聚焦全面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水平这一根本任务,坚持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两大发展主题,着重解决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三大行业痛点,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全面完成履行保障供给使命、实现钢铁产业自身发展、积极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共同繁荣的三大重点任务,加快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