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今日热点

社论:认清形势 加强自律 坚持高质量发展

2022-07-14 10:01:00

  近期,由于钢铁需求恢复不及预期、钢铁产量居高不下、钢材供需出现明显失衡,库存高涨、价格下滑,加之原燃料成本大幅上涨,钢铁企业效益出现明显下滑,近期钢铁行业经济运行呈现出高预期、弱需求、高产量、低效益的状态。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钢协)监测,6月末,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为122.52点,环比下降10.67点,降幅为8.01%;同比下降20.96点,降幅为14.61%。与此同时,钢铁原燃材料价格同比大幅上升推高成本,据钢协统计,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6月份进口铁矿石平均价格(海关)降低26.8%,炼焦煤上涨74.9%,喷吹煤上涨69.6%,冶金焦上涨29.8%。显而易见,钢铁企业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据钢协统计,今年1~5月份,全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92家占全国钢产量82%)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0.49%,5月当月同比下降72.46%,预计6月份尚难以好转。
  形势不可谓不严峻。究其原因,除原燃料价格同比大幅度增长之外,钢材供需失衡是全行业必须正视的首要问题。
  今年上半年,一方面,受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等因素影响,粗钢实际需求降幅近10%,其中建筑业和制造业需求均出现下滑。另一方面,为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措施,不少钢企对下半年政策的落地寄予厚望,凭借自身服务和产品质量的竞争力,对后市总体看好。从第二季度钢铁市场供需来看,需求端明显下滑,供给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直接反映在钢材库存高企,特别是集中在企业库存。6月下旬,钢协重点统计钢企钢材库存量达到1695万吨,比今年初增加565万吨,增长了50.03%;比去年同期增加318万吨,增长了23.12%,创近年来同期新高。
  供需失衡怎么办?科学分析形势,牵住解决问题的“牛鼻子”。
  7月8日,钢协召开第二季度部分钢企经济运行座谈视频会议,在听取企业经营现状及对后期市场走势分析的基础上,钢协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阐述了对当前钢铁市场形势的“六点基本判断”:一是虽然目前市场的主要问题出在钢铁需求侧,但现实解决方案在钢铁供给侧。二是虽然经济总体需求目前仍然偏弱,下游产业钢铁消费水平未达预期,但在国家正在启动需求的各项措施中,加大基础设施和建设领域投资的预期效果相对其他领域更加现实,钢铁相对需求在现在的基础上有望改善。三是虽然当期行业经济效益出现显著下滑,但行业总体资产状况仍处于历史较好水平。四是虽然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钢铁原燃料供给趋势总体趋于稳定,但由于全球地缘冲突加剧,能源供给持续紧张,钢铁原燃料供给对成本的冲击将持续,钢铁行业对此要有充分的准备。五是虽然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有了接受挑战的实力和底气,但发展不平衡、水平参差不齐问题仍然存在,需求总量相对较低会促使行业分化,企业间竞争力差距更加显性化,将出现分化和整合并行的态势。六是虽然行业主要目标渐趋明确,但如何统筹把握多目标下的动态平衡,如何统筹发展与低碳、发展与安全仍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重大行业课题。这“六点基本判断”提醒我们,既要正视供需失衡的严峻现实,又要看到国家稳增长措施进一步落地见效所带来的经济恢复势头,看到2016年以来钢铁行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保持战略定力,坚定行业发展信心。特别是面对当前的严峻挑战,我们尤其要充分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供给侧,在我们自己身上!近几年来,钢铁行业持续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新拥有了健康的基底,这是必须珍惜的发展优势和宝贵经验。
  从供给侧发力来回答供需关系的问题,钢铁行业交出过漂亮答卷。2021年上半年,国内粗钢产量同比增加近6000万吨,粗钢表观消费量增加近5000万吨,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后,下半年双双出现了明显减缓和大幅下降。上、下半年市场的巨大差异,考验着钢铁行业的供需平衡能力。在国家有关部委指导下,钢铁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产能、产量“双控”的系列决策部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国全年粗钢产量同比减少近3000万吨,保持了市场供需的基本平衡和钢材价格的基本稳定,维护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平稳运行,钢铁全行业效益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这也充分说明,中国钢铁既能以强大且丰富的产能强力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又能成熟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剧烈变化。但是,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运行考验,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无论有没有国家压减产量的政策硬约束,我们都能控制住自己的生产冲动,根据需求适时调整生产强度,从而在保障供给的前提下,实现供需动态平衡。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行业和企业必不可少的素质和能力。
  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中国钢铁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环境不可能永远持续,钢铁产能未来长期面对的不可能是持续增长的需求。按照2021年4月份粗钢最高日产量326万吨推算,年化产量为11.9亿吨;按照各地区粗钢最高日产量推算,全年粗钢年化产量可达12.5亿吨。而近几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在10亿吨左右,可见,即使需求再增加,我国粗钢总供给能力也是能够满足的。因此,如何以现有的产能来满足需求减少的变化,成为行业的必答题,也是行业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类似于2021年那样政府直接对产量提出具体要求的硬约束,只是阶段性的必要之举,并非长久之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仍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企业自身才是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主体。
  面对供需失衡,寄希望于政府的宏观调控,等来的多半是政策的不确定与滞后效应;寄希望于与竞争对手博弈胜出,大概率会陷入囚徒困境。放弃幻想,主动出击,建立长效的市场化行业自律机制,有效维护市场秩序,才是效率高、成本低、长期可持续的应对良策,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行业自律,需要企业算好自己成本收益的小账和产业链价值的大账,保持供给的弹性。于企业而言,没有利润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更不会是高质量的发展。于行业而言,市场秩序对所有钢铁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重要,一旦市场秩序被破坏,必然导致新一轮的资源抢夺战、产品价格战,所有企业都将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大损失。钢企应该提高政治站位,从国家产业链保供稳价的高度去要求自己,做行业自律的践行者,而不是市场秩序的破坏者。企业要坚守没有订单不生产、没有利润不销售、不付款不发货的“三不”行业底线,避免掉入恶性竞争的泥潭。
  行业自律,需要大企业积极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大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市场话语权,在上下游产业链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行为往往引领行业方向,理应肩负更多的行业责任,勇挑更多的行业担当。我们期待,大企业成为行业自律的引领者,带头践行自律规范;我们期待,大企业成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无惧风浪坚守底线;我们期待,大企业成为违法违规项目的监督者,敢于亮剑鞭策执行。
  行业自律,需要行业协会建立有效的机制。推进行业自律是行业协会主要职责和工作重点,也是钢协提出的“切实强化行业治理、有效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课题。建立长效自律机制,行业协会要发挥重要作用。行业协会可以通过数据监测、企业调研、行业倡议和政策建议等多种方式推进行业自律,坚决反对低价倾销,维护行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同时,确保沟通渠道畅通与议事规则有力,明确奖惩措施,对行业内能通过自律形成约束合力,对上对外能反映企业诉求,寻求相关部门在政策法规范围内的支持,反映上下游产业链的平衡发展。
  行业自律,需要媒体、资本市场参与者的配合,净化舆论环境和市场环境。信息时代,一些媒体不负责任散布虚假信息,炒作负面或不实新闻;资本市场尤其期货市场的恶意炒作与囤积居奇、异常交易,都容易对市场产生助涨杀跌的效应,影响企业对供需关系的正确判断。因此,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媒体和资本市场尤其是期货市场的监管。
  行业自律,根本途径是提高行业集中度。我国钢铁行业产量大、企业多,市场竞争激烈,难以做到协同应对市场变化,因此,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通过打造不同层级的优势企业集团,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区域号召力、专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彻底改变“小、散、乱”的发展格局,有利于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来加强行业自律,引领构建分工协作、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提高全行业应对市场危机的能力。
  总之,钢铁行业亟须建立一种长期的、市场化的协调机制,以“切实加强行业治理、有效维护市场秩序”为目标,形成既有能耗、碳排放政策约束,又有行业自律、政府监督有效的符合市场规律和市场要求的新机制。
  事物的发展总是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钢铁行业也是如此。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洗礼,今天钢铁行业的发展质量与2015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决不能也不会重蹈产能严重过剩的覆辙;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强素质,让“讲信用、重自律、守规矩”成为一种习惯,解决好以强大产能满足有限需求这一重要历史课题,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坚定不移地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