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今日热点

创新马钢 从生产基地到科技先锋

2022-09-19 09:51: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中国冶金报》高质量发展的宝武实践报道组:陈玉千、吕兵、刘加军、顾学超、徐可可、刘经纬、米飒、杨凯、滕珊。本篇执笔:吕兵
 
  2020年8月19日上午,正在安徽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国宝武马钢集团优质合金棒材车间,冒着高温察看生产运行情况,并同劳动模范、工人代表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这一段时间,社会经济都受到了影响,但是马钢比较早的复工复产,实现了产量和营销收入的同比双升,这也能看出我们的国有企业强大的韧性。你们创造了很多辉煌,现在把握自己的优势,顺应当前企业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在现代企业改革发展中,特别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把握机遇、顺势而上,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战略,马钢加入中国宝武实际上是落实国家战略的一个切入点,而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在于6个字:一体化、高质量。”2022年8月3日,马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毅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说。
  2022年4月份,马钢生产的120件时速350公里复兴号用高铁车轮完成发货,马钢成为国内首批进入高铁轮轴扩大装车运用阶段的轮轴生产企业,这是马钢技术创新的里程碑式事件。回首马钢过去几十年技术创新积累,放眼马钢技术创新体系的成长,与中国宝武重组之后的创新成果突破,马钢用“厚积薄发”诠释了其创新历程。
马钢重型H型钢生产线
  厚积薄发 马钢创新战略定位大转变
  “加入中国宝武以后,马钢的战略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中国宝武的战略定位,马钢要成为全球钢铁业优特长材引领者,我们正在按照这个目标推进。”丁毅说。
  据了解,马钢加入中国宝武之后,以宝武“一基五元”战略为牵引,聚焦“中国宝武优特长材专业化平台公司和优特钢精品基地”新定位,聚力建设“后劲十足大而强的新马钢”,实施中国宝武“三高两化”(高科技、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率和生态化、国际化)的创新路径,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研发与应用。
  “中国宝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提出,要面向市场、面向用户、面向未来,这也是我们马钢技术创新的核心指导思想。为此,我们的主要工作目标是聚焦精品制造,提高新产品盈利能力。”马钢技术中心副主任朱涛说。
  对于长三角一体化的“重大机遇”,马钢人理解得很透彻。马钢规划与科技部副部长崔银会说:“马钢板材、长材、特钢的主要用户集中在长三角,产业链下游集中在江浙沪,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和区位优势。而且,长三角的高端制造业用户对钢厂的要求特点是规格多、批次多、用量小、品种全,对这些要求,马钢全品种规格的产品特点具有天然的适配优势。”
  在新的创新战略下,马钢抓住机遇,重点推进以下创新:
  首先,产品持续升级,巩固传统技术优势。H型钢、车轮是马钢传统优势产品。近年来,马钢持续组织这几类品种的技术创新。
马钢重型H型钢生产线
  在H型钢方面,马钢攻克了厚壁重型热轧H型钢细晶高强韧化、抗层状撕裂、轧后QST控冷工艺等多项关键技术,开发了高低温韧性热轧H型钢、高寒地区油气结构用型钢、抗层状撕裂重型热轧H型钢等新产品,牵头制定了12项国家、行业标准,确立了马钢H型钢产品的国际品牌地位。
  “2020年,马钢建成国内首条年产80万吨重型H型钢生产线,填补国内空白;自主开发超厚、超大规格等独有品种40个,实现3个重型热轧H型钢产品的国内首发。”朱涛介绍。马钢超大规格高强钢也首次在海外港口工程竞标中击败世界顶尖企业、超厚超宽Z向性能抗震钢首次实现在大型公共建筑核心构件里的批量应用、大规格耐低温钢首次实现在高速公路高架主梁中的批量应用。
H型钢
  另外,马钢实现了高速车轮、大功率机车车轮等高端产品的自主化。马钢复兴号动车组D2高速车轮在实现国内首发并获得国内首张高铁车轮CRCC(中铁检验认证中心)证书之后,又获得了世界制造业大会创新产品类金奖;今年实现了于部分高铁全车列装。马钢人自豪地宣称:“中国高铁穿上了马钢的跑鞋。”
马钢轮对
  此外,马钢还开发了全球最大轴重(45吨)重载车轮、全球最大牵引功率(28800千瓦)机车车轮,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用车轮实现全球首发;马钢重载车轮在重载铁路发达的澳大利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马钢机车车轮在全球知名机车制造商的占有率也超过70%,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关键冶金技术及系列高速重载列车用车轴钢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速车轴通过法国法铁认证,出口欧洲等。
 
马钢交材车轮三线热轧处理区
  针对板材等重点用户如汽车厂商,马钢推行EVI(供应商前期介入)技术服务。从2020年起,马钢累计实施EVI项目55项,新增销售量达38万吨,创销售利润1.8亿元。
马钢板材成品库
  其次,加速创新,拓展特钢市场空间。
  马钢特钢板块原本服务于车轮深加工,由于炼钢产能的富裕,马钢开始对特钢市场进行尝试性开发。加入中国宝武以来,马钢全面进军齿轮钢、轴承钢、风电能源用钢市场,在特钢领域实施全品种开发。依托强大的技术实力,马钢攻克了连铸大圆坯心部质量控制、超高纯净度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发的超超临界高压锅炉管用钢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迅速推开市场。在此基础上,马钢计划完成南区500万吨年产能的特钢业务布局。
马钢特钢
  “我们今年已经开发了近80家特钢用户,明年计划开发新客户100家。”丁毅介绍。
  据介绍,两年来,马钢组织实施各类科研项目409项,其中承担政府重大科技项目14项,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项目68项;获授权专利505件,其中发明专利187件、PCT(专利合作协定)国际专利4件;制定、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23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2020年以来,马钢累计开发新产品216万吨,其中2021年实现新产品开发139.6万吨,创历史新高。
  勤于磨砺 创新利器历久弥坚
  从2000年到2021年,马钢拓展了诸多产品领域:特钢、硅钢、冷轧板、汽车板等从无到有,型钢、车轮、高强钢筋等从有到强;年产能从400万吨增长到2000多万吨,产品从以长型材、车轮为主,逐渐调整为板带、长材、特钢、轮轴四大系列产品。20多年间,马钢技术创新工作强势助力开发新产品2000余个品种,新产品在研期间销售量达1798万吨,近200项新产品项目得到安徽省、马鞍山市以及行业认定。
  多年来,马钢技术创新的核心部门一直是马钢技术中心。由于马钢产品长期以来的全品种规格特点,马钢技术中心几乎拥有所有流程技术和产品品种的专业人才,科研团队多达300余人,其规模在业内各大钢铁企业中排到了前5位。早在2001年,马钢技术中心就已经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处于冶金行业前列,高于产能排名;车轮、型钢领域技术均为国内引领,板材、线材、特钢均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马钢技术中心实验基地
  2020年6月份,马钢技术中心融入宝武中央研究院,确立了“成为全球钢铁业优特长材引领者”的目标。近年来,为支撑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的推进,在中国宝武的支持下,马钢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完善科研开发和设计手段,持续开展技术中心实验能力建设,马钢技术创新进入加速期。
中国宝武中央研究院马钢技术中心揭牌现场
  “2020年,马钢研发投入率达2.22%,2021年达3.99%,为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2017年这一指标为1%。2020年,马钢研发人员占比达10.98%,2021年则提高到11.52%。”中国宝武工程科学家,马钢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建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为提升马钢轮轴系统创新能力,改善轮轴产品研发条件,马钢投资5590万元进行轮轴创新能力平台建设,新建的轮轴创新平台包括:设计与数值计算研究室、中试研究室、工艺材料研究室、检测研究室、应用技术与评价研究室、声学研究室。
丁毅到马钢技术中心实验室调研
  为了提高高端电工钢、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硅钢、汽车板以及精品线棒材产品研发能力,马钢先后购置了高低温高频磁测仪、电机性能测试仪、高磁感取向硅钢(HiB)脱碳和高温退火炉、硅钢专用剪板机、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仪(EDS)、EBSD(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100千牛蠕变试验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红外碳硫仪、1200千牛材料试验机等实验设备。通过不断建设与完善,马钢技术中心已形成了集检验、仿真、焊接、腐蚀、产品开发以及中试实验为一体的各类实验平台19个,包含了烧结杯实验室、球团实验室、冶金性能实验室、数值模拟实验室、精炼物理模拟实验室、综合利用工艺实验室、腐蚀实验室、涂装模拟实验室、热处理工艺实验室等30余个实验室。
  马钢技术创新注重实效。无论是2004年启动硅钢开发,还是2009年启动特钢开发,再到近两年的车轮和H型钢的品种升级,马钢都是基于自身的能力基础,锚定市场需求后果断出手。马钢也因此获得丰厚回报,2021年新产品销售占比达9.02%,同比增长43%;销售毛利总额约12.2亿元,同比增长102%。同时,传统产品的附加值大幅提高。2021年,马钢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093亿元,利润总额为113亿元,实现营收千亿元、利润破百亿元的历史突破。
  机制创新 三层体系锻造核心队伍
  丁毅一直强调:“马钢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如果说马钢技术中心是一支特种部队,这支部队发挥作用离不开其背后的主力部队、协同保障部队和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马钢强大的创新体系,一直是“一把手”工程。而马钢三层技术创新工作网络,是马钢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
丁毅与马钢技术骨干座谈
  2001年,以技术中心为核心,马钢成立了技术管理推进委员会,建立了“技术创新决策层、科研机构核心层、制造单元工作层”的三层技术创新工作网络,以及“政、产、学、研、用”开放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决策层由最高管理者(公司领导)、技术管理推进委员会组成,负责对公司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技术创新规划和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开展专项技术研讨、论证,对各专业领域前沿技术跟踪、前瞻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现场转化,负责各专业领域技术对标、技术进步和制造能力提升等工作。
  科研机构核心层主要由规划与科技部、技术中心、制造管理部、营销中心等组成,负责马钢科技创新工作的具体实施。其中,技术中心承担了公司重大、前沿、基础性项目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支撑,生产过程技术难题(品种、质量、成本、工艺等)攻关与解决,重大技术的合作研究和用户使用技术研究,支撑公司重大工程开展自主集成技术创新研究及冶金产品的检验技术研究任务。
  制造单元工作层主要由炼铁总厂、炼焦总厂、长材事业部、特钢公司、冷轧总厂、四钢轧总厂等组成,主要负责现场技术攻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并与科研机构核心层共同完成各项科研工作。
马钢三层技术创新工作网络
  在这种框架之下,马钢形成了分工明确的技术创新联合发展协同机制:以公司领导为决策中心,确定马钢的战略产品技术定位和发展方向;以技术中心为主体进行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各总厂进行应用和转化,推动岗位创新创效。
  在此基础上,马钢植入了赛马机制。“我们叫拉高标杆,奋勇争先,精益运营,争创一流,不仅要跟过去比,而且还要在安徽省内比,要在宝武集团内横向比,并以此推动绩效提升。”丁毅说。
丁毅向技术攻关团队获奖代表颁奖献花
  与中国宝武重组后,马钢融入宝武技术创新体系,借助宝武在板带材的共性成熟技术,巩固了原有的板材、长材生产技术,更多地参与到行业前沿技术的更新研发、宝武集团内兄弟单位的协同创新、宝武内部成熟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进了宝武集团内部的技术交流、对标挖潜,以及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和技术贸易,大大提升了技术创新的平台高度和创新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创新体系中,马钢设置了一个特殊的岗位:首席工程师。全公司有50名左右的首席工程师,他们既不属于技术中心,又不属于生产厂,而是由该公司领导和人力资源部直接管辖,主要负责技术中心和应用单位的衔接,负责新技术落地的过程设计和应用问题解决,大大提升了新技术落地的效率。此外,通过这些首席工程师对接的各总厂技术人员,有1000多人。在这种技术体制下,马钢把分散在技术中心、各分厂的技术人员,组织成为一个拥有1800多人的研发转化应用生产一体化的核心队伍。在这个团队的通力合作之下,马钢技术创新研发和生产落地应用实现了效率最大化。
  更值得称道的是,在这1800多人中,技术研发、技术管理、各厂技术人员分工合作,职责明确,而且都有明确的上升通道,确保了整个科研团队的高效运作。
  近几年,马钢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人才激励力度,通过公司和技术中心的“揭榜挂帅”“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攻坚机制,通过“企业科学家、首席工程师、科研工匠”等技术带头人层级建设,通过“团队长竞聘”等多措并举,实施实战化选拔、成熟人才靶向引进,体系化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构建起关键核心领域技术团队,使科技创新加快推进。
  延伸发展 打造“政产学研用”创新平台
  马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开放、协同、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
  马钢积极承担政府科技项目,尤其是实施“十四五”重点研发技术专项,推进共性技术研究。截至目前,马钢已建成各类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其中包括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车轮、H型钢)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省级创新平台,高性能建筑用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3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21年,马钢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分别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安徽省批准建设。
马钢交材南区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马钢以项目为牵引,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开放型、高层次、多元化的产学研联合体,形成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联合实验基地、人才培训等模式。
  马钢与北京科技大学、燕山大学、钢铁研究总院、东北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在热轧超高强复相钢的组织性能、低碳炼铁工艺、高强韧厚重热轧H型钢组织控制、超高强韧弹簧钢等领域,高磁感硅钢研发、高强度耐酸性腐蚀钢板开发、重型热轧H型钢控冷工艺、高成型性1000兆帕超高强钢开发等领域,以及贝氏体车轮钢研究方面开展合作,突破了车轮、汽车板、家电板、硅钢、型钢产品等一系列技术。
马钢四钢轧总厂炼钢产线
  在此基础上,马钢强化技术创新供应链思维,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行“基地+原创技术”模式。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可为攻关项目提供理论支撑,企业的先进技术装备和行业经验可为科研项目提供验证平台,降低技术难题的验证难度,缩短研发和成果商品化周期。
  近3年,马钢和高校、科研院所共签订技术合同101项,成交额达4800万元,同时从各大高校引进人才10人,共同培养博士3人。此外,马钢对板带、长材、特钢、轮轴四大类产品进行专利导航,根据各类产品在世界各国的知识产权特点和发展趋势,在轨道交通、高性能建筑钢材、汽车板、电工钢和环保型焦炉技术等技术领域展开专利布局,构建若干专利池,并优先在轮轴和H型钢领域申请海外专利,加强海外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截至2021年底,马钢累计申请专利3947件,其中发明专利2283件;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509件,其中发明专利919件;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安徽省专利奖11项。
马钢优棒生产线
  2020年以来,借助中国宝武的技术优势,马钢进一步调整战术,充分利用宝武和马钢原有的板带、长材的成熟技术,把技术创新的主要精力转向优势产品如H型钢、车轮车轴新品种的研发,向新能源领域进军,集中研发力量主攻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打造优特钢和优特长材新优势,为取得新的市场胜利打下基础。
  面向未来,马钢设定了新的目标——科技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优特钢技术创新能力国内先进、全球引领,综合竞争力进入国内前列;轮轴技术创新能力全球第一;H型钢技术创新和综合竞争力保持国内第一、全球一流;板带产品向中高端升级发展,综合竞争力进入国内第一梯队。这些,将支撑马钢成为全球钢铁业优特长材引领者。
图片来源:张明伟 罗继胜 张磊 於凤麟 等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