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郝淑慧 报道
记者 顾学超 摄影
近期,由中国金属学会与中国特钢企业协会牵头,中国钢铁进出口产业联盟具体组织集结一批钢铁产品外贸管理及出口领域的专家,精心编纂而成的约91万字的《钢铁出口实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旨在为中国钢铁产品出口给予引导与支撑。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为《指南》作序。
12月20日,《指南》新书座谈会举办。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王新江致辞并宣读序言,中国特钢企业协会执行会长王文金致辞,中国冶金报社副社长范铁军致辞,冶金工业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主持工作)、总编辑陈琢作新书出版介绍,中国特钢企业协会秘书长刘建军主持会议,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刘建辉参会并讲话,《指南》主编耿波作新书要点介绍,与会嘉宾围绕钢铁外贸出口、国际化发展进行交流。

图为座谈现场

图为徐匡迪为书所作的序言
徐匡迪在序言中表示,目前,中国钢铁行业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我国钢铁行业也逐步参与到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钢铁企业与贸易商在进出口业务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理应审时度势、谨慎抉择,积极探寻契合新型供求环境的钢材国际贸易新模式,塑造卓越品牌形象,持之以恒地精心开拓国外市场,从而在世界钢铁行业发展进程中更好地彰显中国力量。面对这一趋势,迫切需要对过往的出口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使我国钢铁产品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
徐匡迪认为,《指南》一书,对充分展现中国钢铁行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规范钢铁出口秩序、提升我国钢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王新江

图为王文金
王文金表示,如今,钢铁行业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钢铁行业正逐步从追求产量规模速度向品种质量服务转型。在国际上,贸易环境日益复杂,钢铁出口面临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最近与业内专家交流,专家提出,中国钢企‘不出海就出局’这一观点,我很认同。”王文金认为,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我国钢铁企业的出口之路迫切需要在战略、策略以及操作层面进行调整与优化。

图为范铁军
范铁军表示,今年1月—11月份,我国钢铁累计出口钢材10115.2万吨,同比增长22.6%。今年1月—11月份,我国出口机电产品价值13.7万亿元,增长8.4%,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9.5%,机电产品出口带动钢材间接出口或将超过1亿吨,我国钢铁今年或将首次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都超过1亿吨。范铁军说,《指南》结合理论和实践,总结过去、指导未来,吸取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定会引起行业内外对于钢铁国际化的关注和研究,帮助钢铁企业更好地融入世界工业化进程,《指南》的出版恰逢其时。
他表示,中国钢铁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世界钢铁的格局也将因为中国的深度参与而发生明显变化甚至重塑,国际化是我国建设钢铁强国的必修课。“我们走出去的不仅仅是钢铁产品,产能、装备、技术、人才、标准也正在走出去。只有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钢铁强国的底气才更足。”范铁军说。

图为陈琢
陈琢在新书介绍中说,《指南》这本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指导性的工具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在钢铁出口实务领域专业书籍的空白,为钢铁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书中涵盖了钢铁出口业务的全过程,包括市场调研、客户开发、合同签订、合同履行、风险管理等核心环节,内容丰富且具有实用性;收录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当前钢铁行业不同的业务场景和问题类型,对钢铁企业和外贸从业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参考意义,能够帮助从业者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中制订科学合理的战略,规避可能的风险,抓住新兴市场带来的机遇。

图为刘建军

图为刘建辉

图为耿波
与会者就钢铁出口和钢铁产能输出进行交流,并达成共识——今后,钢企应该重视全球化布局,积极走出去,出口更多的高端产品;树立“大出口”理念,不仅要出口基础钢铁产品,而且要出口高端钢铁产品、技术、企业管理理念、标准、人才、服务、装备等;抵制钢铁出口“内卷”,倡议钢企团结起来,协调一致,通过出口使钢企赢得更多利润,出口规模可以在有利润的前提下适当增加。

图为交流现场
会议由中国金属学会、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主办,中国钢铁进出口产业联盟承办,来自钢铁上下游行业及外贸行业的50余名代表参会。据悉,未来《中国冶金报》和其他相关钢铁媒体将分若干个题,陆续分享《指南》的部分案例分析和相关理念。

图为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