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今日热点

钢铁行业“绿色溢价”到底该由谁买单?

2025-07-18 16:21:00

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杨悦 报道
 
  全球经济社会加速奔向“绿色未来”,钢铁行业也逐步驶入低碳转型的深水区。面对加速推进的低碳转型大潮,生命周期评价(LCA)与协同创新如同驱动巨轮前行的双引擎,逐渐发展成为引领产业链绿色低碳跃迁的关键动力。
  在7月9日—10日于山东青岛召开的2025生命周期评价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大会上,“绿色溢价”成为聚光灯下的热词,发展LCA的深远意义也引发了海外专家的热烈探讨。那么,当我们聚焦LCA时,究竟哪些方面更值得被深耕与关注?
  01  与客户建立“共同语言”
  “对于钢铁行业而言,生命周期评价至关重要,其建立了与下游客户的关键联系。”柏林工业大学教授马蒂亚斯·芬克拜纳(Matthias Finkbeiner)向《中国冶金报》记者表示,钢铁产品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覆盖汽车制造、建筑、包装等诸多领域,而每个下游行业都可能拥有其自身执行生命周期评价的特定规则和方法。以汽车用镀锌钢材为例,单吨产品的环境影响不仅存在于冶炼环节,还需追溯至铁矿石开采、物流运输、预处理加工等上游环节。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跨行业的企业协作机制。钢铁生产企业需与原料供应商共同优化开采工艺(如减少低品位矿使用率)、改进选矿效率(减少能源损耗),通过产业链深度协同实现系统级碳减排。”在世界钢铁协会可持续发展总监克莱尔·布罗德本特(Clare Broadbent)看来,LCA建设更像是构建一个协同范围更大的碳减排系统。
  根据马蒂亚斯·芬克拜纳的观点,钢铁的生命周期评价目前早已超越单纯的成本考量,正逐步成为构建行业知识体系的关键纽带。其核心价值在于深刻洞察产品在客户价值链中的全周期影响,从而赋能企业与下游客户建立深度协作机制,共同优化生态绩效。当下,LCA数据角色正经历根本性转变——从满足“合规要件”升级为影响采购决策与终端市场竞争力的“战略刚需”。“这不仅是数据的积累,还是认知的跃升。执行层解决‘正确做事’(do things right)的问题,而LCA可以为其提供的是‘做正确事’(do the right things)的战略罗盘。”马蒂亚斯·芬克拜纳认为,LCA为钢铁企业提供了“做正确事”的战略支撑,其根本价值在于与客户形成持续优化产品的“共同语言”,进而奠定“现代绿色供应链”的基石。
  02  “绿色溢价”到底该由谁买单?
  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紧迫性显而易见。正因如此,当前涌现的众多技术路线探索具有积极意义,这有助于我们最终筛选出最优解决方案。钢铁企业承担着高昂的技术改造成本。与此同时,伴随着成本的显著攀升,下游用户也陷入了“既要低碳,又难承高价”的两难境地。
  这种困境直接表现为暂时无法明确分担的“绿色溢价”。几乎所有低碳钢铁技术路线都面临2倍~3倍的成本增量,对市场渗透产生影响。但这仅是竞争维度之一。正如实施碳消费税国家的汽车市场所示:高排放车型虽初始购置成本低,却需长期承担更高税费。这揭示了另一种逻辑——成本并非唯一决定因素,价值主张同样关键。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人们选择保时捷等高端汽车品牌时,考虑的从来不是价格。同样的,保时捷也不会因为标注了‘低碳’标识而担心顾客对于价格高产生顾虑。”马蒂亚斯·芬克拜纳表示,高端汽车品牌战略具有启发性,它们从不依赖低价竞争,而是构建融合环保性能、产品设计与品质的品牌价值。当“最佳产品”的内涵扩展至环保性能、设计美学与制造品质的多维体系时,纯成本导向的市场策略便显乏力。汽车市场存在天然分层效应,经济型细分市场受价格制约,但高端汽车领域始终以技术、产品领导力为竞争内核。当然,减碳能力也必将深度融入品牌价值基因。目前仍有一些企业的战略核心是成本驱动,即凭借低价优势打开销路。但必须认识到,市场同时存在价值驱动型竞争者,它们通过产品溢价而非价格竞争获取市场份额。对成本导向型企业而言,当前转型或许面临阵痛,但若其能在现有赛道实现规模扩张,反而会强化既有战略的有效性,形成更稳固的竞争壁垒。“这正是多元化市场生态的微妙之处,不同战略路径可在各自维度实现成功。当技术成熟与规模效应显现时,成本壁垒将自然消解。此时,高端品牌的核心任务将是开启新一轮技术迭代,而低碳环保正是这场价值竞赛的关键赛道。”马蒂亚斯·芬克拜纳说。
  “‘绿色溢价’到底该由谁买单?在我看来,谈及溢价问题时,现在价值链上的每个参与方都在互相推诿,而我们需要的是组织市场体系的方法。这也存在一个难点,即公平竞争。我认为市场本身解决不了‘绿色溢价’的问题,但话说回来,政府会出台大家都欢迎的激励措施,但他们在解决分配问题时会加入自己的想法。”恒隆地产可持续发展副董事长约翰·哈夫纳(John Haffner)表示,“我强调价格机制是因为只要价格合理,问题自然就能解决。如果社会不愿意为此买单,那他们就必须理解其中的取舍。”
  马蒂亚斯·芬克拜纳则认为,解决“绿色溢价”问题的关建在于改变终端消费理念。“营造崇尚低碳的社会氛围,增强全社会的低碳责任意识,让消费者自愿为绿色商品支付额外费用,溢价自然在全产业链得到分摊。”他说。
  同时,马蒂亚斯·芬克拜纳坦言,相关部门在谈及增强这一社会共识时,还会不慎陷入另一种误区。“在环保议题讨论中,部分环保主义者常陷于‘负面叙事’。他们反复强调污染肆虐、气候危机,继而抛出种种禁令,诸如‘限制高能耗驾车出行’等。想必大家都清楚,说教式沟通是很难获得社会认同的。试想,若以环保之名终日告诫民众‘不可为这、不可为那’,谁会欣然接受?” 马蒂亚斯·芬克拜纳向《中国冶金报》记者展开解释道,“以欧洲地区为例,过去环保仅是一种存在于青年群体之间的信念,如今却成为富裕阶层的价值选择。拥有物质保障的人,更渴望为社会创造深层价值。正是这种驱动力,促使他们愿意为‘低碳’买单,既具备经济承担力,亦能实现精神满足。环保绝非仅源于‘气候变化毁灭人类社会’的恐惧驱动,还在于个体行动带来的价值认同。”
  03  化解矛盾需要更广泛的产业链协作
  在马蒂亚斯·芬克拜纳看来,这正如我们钟情某些品牌源于情感联结,选择绿色产品同样能建立这种正向联结。
  克莱尔·布罗德本特的观点与此不谋而合。她表示,近年来,欧洲有机食品市场部分品类渗透率从2%跃升至了50%~60%便是明证。这一数据的增长不仅源于社会低碳环保意识的增强,还来自消费者对品质与有机食品口感的真实认可。
  “我们进行生命周期评价,正是因为环保的概念里包含的远不只‘减碳’。必须系统性地了解减碳举措对其他环境指标,例如水耗、资源消耗、污染等,以及社会层面如劳工权益、社区影响产生的潜在后果。”克莱尔·布罗德本特表示,以汽车为例,仅计算汽车行驶中的排放是片面的,这忽略了制造、维护、能源生产等环节的累积影响。然而,环保挑战不仅存在于技术和环境层面,还深入到经济和社会行为领域。消费者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关键问题。一方面是人类追求新颖、快速更新产品的欲望驱动着“过度消费”,另一方面是有限的环境承载力。这构成了根本性的矛盾。矛盾的化解需要更广泛的产业链协作。材料本身创新的方向不应仅仅是追求更高端、更新奇的产品,还应聚焦于如何帮助下游用户真正解决其面临的挑战。当然,增强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也同等重要。
  “我们要在发展中融入低碳化责任意识,让每个人都意识到,正是我们的选择和行为,共同塑造着环境影响。”克莱尔·布罗德本特最后表示。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微信图片_20240117152632.jp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