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郑洁 报道
“资源循环利用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再生金属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凸显。”11月8日,在第二十五届再生金属国际论坛及展览交易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全面总结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再生金属产业取得的成就。
产量占比达三分之一
“十四五”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速度持续向上、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战略地位愈加凸显,全球竞争力持续增强,并呈现出传统工业与现代新兴产业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
葛红林介绍说:“随着全社会对‘双碳’目标认识的不断深化,有力促进了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蓬勃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产业政策不断丰富,保障产业规范前行,再生有色金属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凸显,产业格局不断优化,技术创新成果显著。”
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4年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累计达到6930万吨,节约矿产资源36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亿吨。2024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占我国有色金属总量的四分之一,占全球再生有色金属产量的三分之一。
稀有稀贵金属回收利用领先全球
“目前,中国稀有稀贵金属回收利用领先全球。”据葛红林介绍,从汽车、光伏、电池、半导体、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中提取的战略稀有金属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中国再生稀土、锂、钨、锡、镓、锗、铟、铂族金属产量持续增长。其中,稀土、锂、铟再生产量分别达到全球市场的90%、75%和70%以上,钨、锡、锗再生产量也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
数智化建设扎实推进
据《中国冶金报》记者了解,中国再生金属产业积极践行双碳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得到了全社会的配合支持,塑造了全球最先进的理念,实施了全球最扎实的行动。目前,中国再生金属行业已建立了全球首家结合AI(人工智能)+CV(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再生废料标准化识别平台;同时引入人工智能分选系统,提高稀贵金属识别准确率。
“十五五”聚焦三大重点
应该看到,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还面临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国内产业生态急需完善、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挑战。针对此,葛红林提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工作重点:一是高水平完成“十五五”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二是增加进口再生原料品种;三是扩大再生材料应用;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