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 何文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伟大实践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壮阔历程,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通过反复研读、深入思考,感受到这部著作通篇贯穿着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邃思考和对高质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深刻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自觉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它集中展现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学懂弄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岗位职责,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扎实成效,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深入学习,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二、深刻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激发钢铁行业继续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驱动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我们推进一切工作的总遵循和总纲领。党的二十大以来,钢铁行业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动员令,激发强劲发展动力,紧紧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全行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一批中国原创领先国际的技术、产品落地,发展质量和能力大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圈凝聚合力;最大规模、最严标准的超低排放改造成效显著;一大批绽放中国钢铁魅力的“中国样板”和“中国标准”走向世界,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突出贡献。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缺钢少铁”的困境,到今天走上世界钢铁舞台中央,中国钢铁人始终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坚定探索者和实践者。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作为产业的桥梁纽带,致力于服务引领全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原材料保障,形成了世界上产业链最完整的现代化钢铁生产体系,成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在踏上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面对新使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引领钢铁行业发挥好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与“压舱石”作用,紧扣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推进高端化升级、智能化转型、绿色化变革,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挺起坚不可摧的“钢铁脊梁”。
三、深刻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钢铁行业的挺膺担当续写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篇章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改革开放推向新境界,让全面深化改革展现蓬勃发展面貌、彰显鲜明时代特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多篇文章深刻论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具体要求,鲜明传递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其中蕴含的丰富改革智慧与科学发展理念,为钢铁行业破解发展难题、推动转型升级指明前进方向。
立足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新部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任务,钢铁行业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全体党员职工必须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质,从实践中总结规律性认识,在行动上坚持积极作为:既要锚定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突破、绿色低碳转型;更要主动融入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以行业改革实效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将始终紧盯行业发展中的“改革需求”主动“领题”,围绕制约转型“关键堵点”善于“破题”,聚焦企业急难愁盼“实际问题”精准“解题”,尽心竭力答好钢铁行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考卷”,以钢铁行业的挺膺担当,为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篇章注入更多“钢铁力量”。
四、深刻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深入理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理论内涵,二者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对加快培育钢铁产业新质生产力、建设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筑牢深度融合的基础。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要不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改变关键性技术来源与供给的方式,突破纯粹技术依赖模式,突出高水平开放合作中的自立自强与自我探索,这对于钢铁行业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字产业化、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等方式赋能传统产业改造,使巨大规模的传统产业焕发出青春活力。
二是把握深度融合的关键。要高度重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市场优势,发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专业共性技术协调推动作用,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实现前瞻性、颠覆性、前沿性技术突破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方面的优势等,打造和优化企业占据创新主导地位、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形成有效支撑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三是打通深度融合的途径。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两个阶段,二者的衔接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我国虽有产业体系和市场优势,但科技成果供需错位突出,关键在于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环节薄弱。概念验证中心在我国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配套不完善,要加大对概念验证平台的建设支持力度。中试熟化环节可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优化中试平台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国钢铁产业而言,这是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全体党员职工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紧密结合行业实际,聚焦绿色低碳转型、产业链协同、国际化布局,着力破除“内卷式”竞争,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钢铁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