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新材料前沿

国家新材料产业“十四五”发展高峰论坛召开

国家高质量发展对中高端材料提出需求

2020-11-11 10:07:00

  本报实习记者 赵萍
  “各领域的重大课题,包括老课题,归结到的重大支撑就是材料!材料!材料!”11月7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的中国先进材料产业创新与发展大会暨2020长沙新材料产业博览会期间召开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十四五”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下称专家咨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主席干勇在致辞中用三个“材料”突出强调了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干勇表示,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处于一个重要时期。国家高质量发展推动重大工程高端装备等的发展,使其对中高端材料的需求提上了日程。“和此前科技攻关项目不同,这次‘十四五’规划有新模式:承担项目机构发生了变化。”他进一步说道,承担项目机构不仅包括先进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使用材料的业主单位和领先的专家团队也可以承担。“核心材料尤其是短板技术将在近几年之内进行布局,届时整个新材料体系和能力将获得极大提升。”干勇透露。
  在这次高峰论坛上,结合“创新、发展、应用”的主题,专家咨委会副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仲平,专家咨委会各委员和企业代表从不同层面全面解读了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的需求情况、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从碳纤维产业发展来看,由于风电应用等的快速发展,我国碳纤维用量快速增长。李仲平介绍,2019年,国内碳纤维实际需求量达到37840吨,其中三分之一使用到了国产碳纤维。而且,碳纤维需求量处于持续增长阶段,在民用航空、能源、体育、汽车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以汽车行业为例,汽车车身轻量化和绿色低碳化发展,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提出了需求:预计到2025年我国汽车年需求量达到3000万辆。若以每辆汽车碳纤维用量为5公斤(汽车重量以1.2吨计,占比为0.4%)计算,则碳纤维年均需求量将超过15万吨。
  “总体上看,我国碳纤维产业初具规模,正处于‘投资驱动’向‘市场拉动’、‘量变’到‘质变’的转变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碳纤维产业在整体上仍存在较大差距。”李仲平同时分享了他关于推动国内碳纤维从量变到质变的3点思考。
  一是做强技术以夯实基础,包括建立完整的、有机衔接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体系,发展立足于纺织级原丝的大丝束(48K以上)低成本碳纤维产业化技术;提升设计和应用技术能力,大力发展面向行业流程的钢-铝-钛-复合材料组合使用的轻量化材料体系和技术体系;提升配套技术与保障能力。
  二是做好多用以壮大产业。李仲平介绍,我国碳纤维市场当前存在质低价高的问题,需要做到“能用”“好用”,且“用的起”,加强民用航空、汽车等领域应用推广,打开规模应用出口。
  三是做实创新以实现跨越发展,包括自主发展新一代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培育全链条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原创制高点;发展颠覆性低成本技术,开发变革性新技术和全新装备及流程,大幅降低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成本。
  作为支撑国家能源战略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在支撑相关行业发展、支撑智能化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预计到2030年,我国对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需求量达到每年6000万片(按4英寸计),芯片超万亿颗,可节约用电万亿度。”专家咨委会委员、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与发展联盟理事长吴玲介绍,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目前具备了全创新链的研发能力,但整体竞争力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特别是核心材料和关键装备面临“卡脖子”问题。未来2年~3年是国际市场全面启动的关键期,也是作为全球最大应用市场——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机遇期。
  “化工新材料是我国化学工业的最大短板,有的已成为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专家咨委会委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介绍,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自给率只达到70%,仍有130多种急需的化工新材料品种无法生产,在国内尚属空白。
  赵俊贵表示,我国经济快速升级发展,为我国化工新材料加快发展带来了市场机遇。“十四五”期间,化工新材料将以总量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端化和差异化发展取得切实成效为发展目标,坚定信心、保持耐心,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我国企业目前已经可以实现从高分子单体到聚合物等高端产品的开发,特别是随着不少企业规模的扩大,科研投入越来越多。”中车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军介绍,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外产品的低价竞争,国产高分子材料获得发展。近几年,国内华为等高科技企业开始积极选用国内产品。他表示,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我国高分子材料将会迎来大发展。
  论坛期间,专家咨委会委员、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副局长李力锋和专家咨委会委员、中科院宁波所所长黄政仁还从与新材料产业息息相关的金融支持和构建新材料创新链方面进行了分享。
  “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需要金融支持和金融发展。”李力锋表示,金融对推动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分散科技创新风险、缩短科技创新周期、协助建立创新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等。
  “战略关键材料是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和满足国家安全需求的重要基石。”黄政仁在主题报告中强调了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以中科院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打造“科研技术链、材料应用链、人才培养引进链”三链融通的创新体系为例,向参会嘉宾分享了中科院探索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以及提升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举措。
  《中国冶金报》(2020年11月11日 03版三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