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新材料前沿

敢干,路就在前方
——张宣高科进军特种材料领域侧记

2021-12-15 08:28:00

  本报记者 李巍 通讯员 杨业璐
  “我们为客户试制和预售的首批H13热作模具钢属于中高端产品,气体含量、夹杂物控制水平、产品力学性能均达到行业内高等级质量要求。这是公司定位高端、全员奋战的成果,也是公司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的完美诠释。”近日,张宣高科特种材料研究制造公司(下称张宣高科特材)负责人向全体干部职工传达了这份喜报。
  自张宣高科特材成立以来,始终以实现“三个转出”(转出战略、转出高度、转出未来)为目标,在新材料领域主动求新、求变、求突破,争分夺秒推进模具钢、高温合金钢等的试制、批量稳定化生产和市场推广工作,高端产品研发生产能力、质量稳定控制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该公司已成功开发和锻造H13热作模具钢、H13焊丝用氧化物冶金型钢、Cr12MoV/Cr12/DC53系列冷作模具钢、GH4080A高温合金、21-4N内燃机用气阀合金、HY36H新型殷钢丝等新品种12个、规格25个,其中H13热作模具钢锻材实现首单销售。
  谋事——
  敢想敢干
  该公司作为具备批量生产特种材料的企业,坚持定位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品种,瞄准能源、精密仪器等重要应用领域,以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为推手,重点研发高端模具材料、气阀合金、高温合金、耐蚀合金等高端金属材料,全力构建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从生产普通钢铁到研制新材料,背后是全体干部职工“一定要做成”的决心和担当。
  “特种材料研究制造项目是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衡量张宣高科转出战略、转出高度、转出未来的重要指标,寄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厚望和期待。我们必须全力以赴,迎难而上,把这件事干成。”该公司负责人语气坚定、信心十足。
  一切从零开始。开启新项目宛如孕育新生命,前路充满未知和挑战。从新产品研制方案制订、生产准备,到设备消缺、岗位操作、性能试验等,每一个环节他们都需要摸索着干。
  “特种材料领域定级保密严格、技术壁垒高,想要对标学习行不通,能查阅的相关专业书籍和资料也十分稀少。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试,在不断的试错中总结经验、改进提升。”在没有任何经验和借鉴的前提下,该公司干部职工毅然踏上了由钢铁向新材料领域进发的未知征程。
  干事——
  敢做敢当
  在试生产期间,该公司生产研发团队持续推进作业标准化、经验制度化,坚持边试验、边总结、边优化,不断攻克生产技术难题,加快固化经验,形成技术制度,确保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满足高端客户需求。
  H13热作模具钢主要用于制作热锻模、热挤压模等对金属进行变形加工的模具,要求具有良好的高热强性、抗热疲劳性和韧性,对生产锻造要求严苛。在该钢种试制初期,该公司技术团队就遇到了大规格锭型纵裂、电渣锭底部气孔等10多项棘手问题。为此,该公司项目组成员与河钢集团钢研院特材所专家随即成立多个小微攻关团队,安排专人详细记录每炉钢水的工艺参数,每天召开碰头会,对冶炼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试验验证,逐一排除相关因素……
  那段时间,攻关团队每天从早干到晚,有时晚上10点钟,办公现场仍然灯火通明。而这一干就是好几个月。
  为检测氩气水含量情况,技术攻关团队将氩气入厂口、第一用户点、平台上和平台下作为检测点,利用两天时间,对几十组检测数据进行比对,最终找到了最佳方案。经过不懈努力、刻苦攻关,6月11日,5吨中频炉首次完成H13热作模具钢试炼工作。
  从0到1,再到N,该公司干部职工历经120余天的日夜奋战,先后进行了上百次试验,攻克了10余项工艺技术难题,H13热作模具钢、H13焊丝用氧化物冶金型钢、Cr12MoV/Cr12/DC53系列冷作模具钢等9个新钢种相继问世。
  成事——
  能用敢用
  新产品下线后,市场推广、客户开发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调研市场、走访客户,我们发现特种材料领域的客户对产品的最大诉求就是质量的稳定性。”该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在充分走访调研后,得出“保障质量稳定性”将是市场推广关键的结论。
  为此,一场“攻生产、稳操作、保采销”的高端保卫战在该公司全面展开。
  强化标准化作业。“做好特材必须解放思想,抛掉过去现成的经验,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和工艺控制要点,‘一板一眼’去执行和操作,不能擅自改动任何一个工艺。”在每日例会和技术攻关会上,该公司负责人都反复强调。为此,各岗位组织员工集中学习每次下发的技术方案,并成立工艺质量督导小组,全工序跟踪冶炼、电渣重熔和锻造生产各工序,制作工序生产记录表、工艺卡和流程卡,由技术人员全程监督检查,确保工艺制度落实落地。
  提高操作水平。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该公司要将电渣锭锻造加工成不同规格、尺寸的圆棒、厚板材、扁坯、盘条等终端产品,需要从热处理工艺优化和操作水平两方面着手,以保障锻造质量和精度。为此,该公司加强团队学习,通过品种工程师授课、科级干部上讲台、操作专家现场实践指导、加强与专家的学习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对新工艺、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该公司建立司车工、司锤工成对培养机制,加强日常练习和技能比拼,加大奖励激励力度,要求操作人员准确把握操作机的进给频率、锻锤的击打频率和力度,以及每一次的压下量等关键操作要点,提高操作水平。此外,该公司还加强数据统计和分析,找到工艺过剩点,优化球化退火热处理工艺,确保布氏硬度、冲击功等性能稳定。
  加快经验固化。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该公司不断总结检验,优化工艺,通过优化熔渣配比、增加底渣加入量、强化熔渣过程脱氧等措施,中频锭氧、氮、氢等气体含量均达到二级挤压轮用钢控制标准;精准控制过热度、严格执行烘烤工艺等,中频锭纵裂比例减小28%;优化电渣工艺参数、优化补缩电流斜率和时间等系列措施,中后期气泡有所控制,退火组织、带状偏析、晶粒度、夹杂物等都满足使用要求,φ531毫米锭型H13电渣头部疏松深度降低20毫米~30毫米,最好疏松深度为15毫米,切损量越来越少,电渣工序成材率提高8.3%,系列攻关取得阶段性突破。
  按需采购高端原料。“近期,我们通过持续优化工艺,各种电渣锭型连续5个炉次没有出现底部气孔问题,为我们攻克气体控制难题找对了方向。”该公司品种工程师、电渣工序主要技术负责人马超介绍,“随着经验不断积累,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摸索适合生产所需的原辅料,对预熔渣、合金料等关键原辅料的配方进行定制,从源头保障质量稳定性。”
  此外,该公司还充分发挥职工能动性,通过自主设计简易挡火门、焊接电渣炉用保护板防变形装置等小改小革20余项,为高端材料研究制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
  《中国冶金报》(2021年12月15日  03版三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