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赵萍)3月21日,全国首届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在催化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非晶态合金作为催化剂具有独特优势。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邹志刚,重庆师范大学校长孟东方,重庆优钛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群发表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线上),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国家贵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吕坚等10位专家做主题报告。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非晶合金应用分会(下称中电协非晶分会)秘书长张华主持开幕式,重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余鹏、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郭胜锋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会议。
邹志刚认为,非晶态合金催化材料具有丰富的表面活性位点、高度可调节的物化性能及超过晶态催化材料的稳定性等一系列优势,其作为新型催化剂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潜力,目前已经在汽车尾气处理、能源转化、有机合成和绿色催化等领域有了广泛应用。
孟东方也表示,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催化材料的非晶态合金催化剂以更高的催化活性、更灵活的成分调节和更低的生物成本等独特优势,逐渐在业界受到广泛重视。
在报告环节,汪卫华、吕坚、柳林(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余鹏、王冰(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助理教授)、郭胜锋、秦春玲(河北工业大学教授)、王军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阮文清(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姜思达(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围绕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的设计、制备、性能优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分享了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在催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展望了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
孟东方还特别指出,此次会议在探索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在催化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和学术指导。余鹏在做总结发言时也表示,在此次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在催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景,为推动我国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的整体水平和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悉,此次会议由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重庆物理学会、中电协非晶分会主办,重庆优钛实业有限公司协办,江苏碧姆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来自非晶合金和催化等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企业等的代表共130余人参会。
《中国冶金报》(2024年03月27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