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用户行业

新冠疫情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分析

2020-02-05 15:58:00

  疫情不会影响全年行情

  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疫情带来的影响是客观的存在的,对汽车的生产包括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都会造成影响。但是下半年市场的现实需求还是存在的,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下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可能还会有比较好的增长。疫情尤其对汽车工业的重要基地武汉的影响会更大一些。但随着疫情的减退,汽车产销会很快恢复正常。

  对明天的车市仍有信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虽然当下的疫情势必会给一季度车市带来一定影响,但我们相信汽车行业不断练就的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给汽车行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在阻击疫情蔓延的关键时期,虽然聚集性的会议和发布活动会受到影响,但当前,借助发达的网络通讯条件,以及丰富的沟通平台,企业仍能够推进经营活动的运行,来应对疫情带来的短期影响。放眼到长期和宏观层面,困难是暂时的,过度惊慌和盲目乐观都不可取的,在顽强抗击疫情的同时,保持企业战略定力,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全行业已经行动起来。

  零部件企业更脆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青: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可能是一些零部件企业,因为从抗风险的角度,零部件企业比整车企业要脆弱得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传统零部件企业可能受影响会比较大。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释放汽车消费潜力的政策,但很多地方至今还缺乏落实措施,如限行限购、促进二手车消费等方面,还是有很多有待释放的空间。看疫情后的车市消费,更应该关注这些问题。

   短期负面影响还是比较大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本次新型疫情势必对全国的经济造成影响,同时也牵动着整个汽车产业。从负面来讲,首先是生产受阻,湖北等部分地区的汽车生产产业链暂时停止,导致汽车供给不足;其次是经销商、4S店营销活动难以开展,团购等聚集性活动被迫取消;第三是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导致部分居民的节后生产经营性购车放缓。正面的影响是私车购买热情提升,原来指望网约车解决出行的想法被动摇。

  总体影响可控

  中国市场学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薛旭:网上有人说全年车市受疫情影响将下行10%,太过于悲观了。当前的车市肯定会受到疫情影响,但是总体影响还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估计对全年销量的影响也就是1%到2%左右。

  车市3月初预计会出现拐点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汽车经销商商会会长李金勇:疫情对于车市的影响短期来看影响是负面的,主要包括企业经营以及社会活动。但是从长期来看也有有利的因素,表现在更多的人会放弃公交系统而考虑私家车,这样的效应可能会持续1-2年时间。车市的拐点应该出现在2月底或者3月初,随着疫情得到控制,车市也会逐渐回暖。

  产业链会受深度连锁影响

  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受疫情影响延期开工的制造业,存在隐形的影响,由于汽车产业链条大、终端要解决顶端的现金流、利润等问题,将会带来产业链上下游的连锁影响。但长期不要太悲观,疫情一定过去。

  更多汽车行业咨询类机构及分析师观点:

  威尔森(智能决策平台):目前预测2020年第一季度的销量很有可能同比下降50%以上;而第二季度的四月仍然受疫情影响,同比降幅也大概率超过10%。疫情导致2020年上半年汽车市场受挫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如果想追回2020年预期的销量,从市场需求出发,企业把握好调整的节奏,或许仍有机会。

  巴黎投资证券公司分析师Jean-Louis Sempe:中国市场对全球汽车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疫情带来的风险很大。虽然难以确定疫情带来的具体损失,但毫无疑问,它可能对工厂、供应链和国内汽车销售产生巨大影响。

  产业研究机构Reshoring Institute执行董事兼供应链分析师Rosemary Coates:目前的情况对于供应链上的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种影响将体现在财报与未来战略中。

  市场研究机构Sanford C。 Bernstein分析师Robin Zhu:投资者需要为中国整体经济活动水平的放缓做好准备。我们预计中国汽车行业在未来几个月将经历一场创伤。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电动汽车和传统高档车型的需求将受到最大冲击,因为这些车型的销售集中在大城市,而这些城市恰好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城市。

  摩根大通预测:中国国内每个月的减产损失将导致本田和日产的营业利润率分别下跌6.1%和11%。

  商业研究机构IHS Markit预计:随着疫情爆发,工厂长期关停的状况甚至将持续到3月中旬,从而将导致中国汽车产量缩减逾170万辆,同比下跌32%。如果今年全年乘用车销量较去年全年的2140万辆下降20%,中国连续十多年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将受到挑战。

来源:新浪

编辑:网站实习1

相关文档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