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用户行业

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4.4万辆 同比降54.4%

2020-02-14 11:18:00

  受疫情影响,当下业内的各类线下活动要么取消,要么改为线上举办。2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选择了后者,线上举办1月汽车产销数据发布会。

  数据显示,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0万辆和4.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5.4%和54.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产销预计完成3.5万辆和3.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6.3%和54.5%;新能源商用车产销预计均完成0.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7.4%和51.7%。

  对此,中汽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分析称:“由于受到新能源汽车积分要求、补贴退坡等因素的影响,1月新能源汽车市场下滑幅度明显,延续了去年后几个月(除2019年12月)超50%下滑趋势。”

  补贴退坡+疫情,新能源汽车1月下滑54.4%

  相较于行业下滑18%的水平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下滑相对比较严重。

  数据显示,1月的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78.3万辆和194.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3.5%和27.0%,同比分别下降24.6%和18.0%。而新能源汽车的月度销量仅为4.4万辆,同比下滑幅度超过50%。

  在整个行业市场走低的前提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也相应的顺势下滑。不过,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表现向来是政策导向型,再加之受1月份有效工作日减少(春节假期、部分企业提前放假)至仅17天,以及新冠疫情突发事件的影响,下滑较为严重。

  中汽协对此未做过多解读,认为这是在多种因素下导致的正常市场结果。与此同时,盖世汽车研究院则分析认为,其实从2019年下半年(7月份)开始,新能源车市因受到补贴大幅退坡影响,就已经出现了大幅度的销量下滑。这一负面影响持续至1月份尚未消散,又遭到了此次疫情的又一轮冲击,可谓雪上加霜。

  据悉,2019年6月25日起,新版补贴退坡政策正式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方案及产品技术要求》明确规定,享受补贴的续航里程为250-400公里以及400公里以上两个级别,补贴金额分别为1.8万元和2.5万元,与此前的标准补贴相比,缩水近半,而地方补贴也全部被要求取消。

  此外,中汽协人士还表示,疫情对1月份汽车市场产生的影响有限,真正所产生的影响或将在2月份及以后可显示出来。如此来看,2月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或将持续走低态势。

  传统、新势力谁更难?

  当下,已有部分车企公布了其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均显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相较于传统车企而言,造车新势力在2020年之初所面临的压力,或许更大一些。

  “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即使排除受疫情的影响,也非常艰难。需要不断的融资能力,才能支撑继续发展。”中汽协人士分析。

  事实上也是如此,日前网络上流传出了蔚来汽车延迟发放薪资的消息,也多少证实造车新势力在遇到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时,其抗风险能力有限。数据显示,2020年1月,蔚来品牌整体交付量1598辆,同比下滑11.47%。

  然对于传统造车企业而言,受到双积分政策的影响,把去年12月份的新能源汽车批发量做大了尽可能的多,这也是1月份新能源汽车下滑严重的原因之一。比如,北汽新能源1月产量为1602辆,同比增长1028%;销售2006辆,同比下滑55.54%。相较于2019年12月北汽新能源销售36613辆而言,环比大跌94.52%。

  此外,从比亚迪公布的数据来看,1月其新能源汽车销量7133辆,同比下滑75.1%;吉利新能源及电气化车型1月销量4762辆,同比下滑47.22%。

  所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对于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而言,相同的是他们面临着共同的市场风险,不同的是,谁的市场反应更具有灵活度?谁更具有抗风险的综合实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全年增幅或达5%

  长远来看,随着疫情的结束以及消费需求的释放,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会持续在负增长区间徘徊。而下半年随着车企新品的陆续投放,尤其像大众MEB平台电动车等重量级选手的进场,或将产生新车带动效应提升一定的产销增长。

  为此,预测“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下滑幅度或达25%,全年新能源车市的增速或达5%。”

  总体来看,今年对于新能源行业来说不是一个注重“量”提升的一年,而是“质”飞跃的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开启正规化、规模化和创新化的发展模式。随着特斯拉正式国产搅局,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也会加剧。

  

来源:盖世汽车

编辑:网站实习1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