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用户行业

国家发改委:到2025年将建成180座左右长江干线过江通道

2020-04-08 12:01:00

  国家发改委4月7日消息,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到2025年,基本形成规模适度、资源节约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系统,建成过江通道180座左右,远距离绕行过江、横向渡运干扰航运、特大城市和主要城镇化地区过江通道拥堵等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过江通道与生态环境保护、防洪安全、航运安全等日趋协调,总体适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求。到2035年,全面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保障充分、集约高效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系统,建成过江通道240座左右,沿线地区跨江出行更加便捷、物流效率显著提升,过江通道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衔接,与通信、能源等其他基础设施有效统筹,与生态环境保护、防洪安全、航运安全等协调发展,有力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规划》针对上、中、下游不同特点,科学确定各河段布局方案。一是发展长江上游云南水富至湖北宜昌段过江通道,针对山区河道江面较窄、生态保护区覆盖范围大、城镇化发展进程较快等特点,原则上以一跨过江、一孔跨过通航水域的桥梁形式为主,规划布局过江通道121座,形成枢密有度、运转有效、保障有力的过江通道系统。二是完善长江中游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段过江通道,针对河道生态敏感点多、荆江河段局部河势尚不稳定、过境运输占比高、主要城镇化地区拥堵凸显等特点,在通道密集地区、航道易变的河段优先采用隧道过江形式,规划布局过江通道77座,形成通行便捷、航运畅捷、衔接有序的过江通道系统。三是优化长江下游江西湖口至长江入海口段过江通道,针对平原河道、江面开阔、航运繁忙和沿线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等特点,沿江人口、产业密集和港航活动繁忙地区主要采用隧道或一孔跨过通航水域的桥梁形式过江,规划布局过江通道78座,形成绿色生态、规模适当、运行高效的过江通道系统。2025年前,为满足长江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南北交通运输需求,在深入开展项目前期并做好相关规划衔接的基础上,重点推动实施79座过江通道建设。

  在规划项目建设推进中,《规划》明确4个方面具体实施要求:一是最大程度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遵循空间管控要求,充分论证过江通道建设影响,在建设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履行相关程序,强化减缓和补偿措施,在建设运营期间采取规避措施降低不利影响。二是严控防洪河势影响,充分考虑防洪安全相关要求,统筹考虑通道布局对防洪河势的累积影响,对于通道密集河段应进行整体防洪影响评价,结合上、中、下游河势情况进行布局建设。三是切实保障航运安全和发展,合理确定桥梁项目通航技术要求,按规定同步建设必要的防船撞安全保障设施,开展桥隧通深度比选,在下游繁忙河段坚持“少桥多隧”“宜隧则隧”原则。四是集约节约利用通道资源,统筹提升各类资源利用效率,扩大单通道运输能力,统筹做好远期预留,原则上新建过江通道中公路不低于六车道,铁路不低于双线,推进多功能合并过江通道建设,推进各种方式通道建设保持同步。

  《规划》提出,要完善规划实施机制,构建规划控制协同机制,确保规划有序实施和建设项目有序推进,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根据规划实施情况滚动调整过江通道项目,对于多种方式合并过江的多功能通道项目,原则上应同步实施。严格布局规划管控,加强规划衔接,做好资源预留,深入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制度,过江通道项目实施应符合《规划》中提出的主要功能、通道形式及其他相关要求。加强统一标准指导,全面统筹过江通道建设的技术要求,统筹各方式技术经济特点,采取就高原则,推进多种运输方式技术标准有效衔接、建设同步开展。并提高运营质量效率,加强过江通道高峰时段拥堵地区交通管理,推动公共交通优先过江,加快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化管理技术推广应用,提高过江通道运营管理的精确性和专业性。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编辑:网站实习1

相关文档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