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原料耐材

意大利鹰嘴剪在北京天交报废车公司投入使用

2019-03-08 10:32:00

  今年初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172万辆,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27亿辆,截至2018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2亿大关,达2.4亿辆。“汽车时代”来势汹汹,随之而至的拆解需求也与日俱增。

  3月5日上午,雾霾消散、春意萌发,意大利ZATO(展图公司)FCE40R型鹰嘴剪在北京天交报废汽车回收处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交公司)的拆解单位正式投入使用,它不仅可以剪切报废的公交车,也可以剪切报废大卡车的大梁等,涵盖了天交公司99%的报废车的拆解范围。

 

  从业30年的拆解生产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四年前开始引入机械设备代替火切与人力后,曾经200多名的拆解队伍已经精减为80多名工作人员,以机械化来代替人工是报废汽车拆解行业的必然趋势。而促使企业下决心进行机械化的“动力”却是缘于那场震惊国内外的天津“812”大爆炸。 发生在2015年的这一重大事故使2万余辆进口车辆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天交公司以两台专业拆解设备的配置,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就将全部的报废车辆拆解处理完毕,由于采用了机械设备进行作业,不仅高效且没有二次污染,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认可。当时,全国的报废汽车处理企业大多处于初级的拆解阶段,除了天交公司还没有像样的队伍能够完成天津大爆炸的后续拆解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经过天津“一战”,天交公司愈发下定决心加快拆解作业的机械化进程。之前我国对于报废汽车的拆解多以人工拆解为主,电气焊、氧割等拆解手段不仅效率低且污染环境,明火的办法更是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天交公司曾是全国同类企业里首家购买机械拆解设备的单位,原来两个工人需要用一两天才能拆完一辆十吨左右的公交车,现在使用两台机械设备一天就能拆解20辆车,产量达到200吨,实现了质的飞跃,既符合环保要求,又能够提升产量,使得同行们纷纷效仿。

  据了解,报废汽车上大约有75%(按重量计)的材料是可以再生的,一辆汽车上的钢铁、有色材料零部件90%以上可以回收利用,玻璃、塑料等回收利用率也可达50%以上,对报废汽车进行科学的工业化处理,可以使有用的物质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日本资源严重缺乏,其汽车60%以上的零件可以回收再利用,实现循环经济。

  此次与天交公司合作的意大利展图公司(ZATO)成立于1998年,主要产品为鹰嘴剪、粉碎钳、金属破碎机等,是欧洲最大的废钢加工设备生产商之一,在全球16个国家设有办事处或代理商,至今已安装超过2300台鹰嘴剪/铁轨剪。本次“上岗”的FCE40R型鹰嘴剪的液压系统来自德国力士乐和美国帕克,其本体结构由瑞典的结构钢和耐磨钢组成,因此能剪很厚的废料。按照操作司机的说法“能剪断5-6层的大梁,差不多可以把我们场内所有的重活儿都干了”。

  2017年10月,北京朋米科技有限公司牵手意大利展图(ZATO)公司,独家代理展图(ZATO)产品在中国大陆的销售及售后服务,该公司负责人黄付升表示,报废汽车大梁和报废车罐体可直接剪切,不需要采用人工火焰切割,变“热加工”为“冷加工”,不冒烟,无排放,职业安全有保障,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既可解决环保问题,又可以减少人工作业及作业隐患,对于社会上收购的大捆钢筋团,经该鹰嘴剪剪切后,可更加灵活处理。

  采访最后,一直在现场的天交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国的拆解业设备相当于刚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的企业还在用传统的切割,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适应经济发展与环保要求;与国际上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相比,我们至少还有两个大的阶段需要跨越;拆解只抓了源头和终点,中间再生利用环节缺失,生产厂家责任者延伸制没有完全执行;我们的国情和市场条件也制约着行业发展,未来良好的技术升级完全可以使汽车60%以上的零件再循环利用,通过零件回收还原,实现再利用。

  他同时强调,拆解业曾一度被列在北京疏解的名单中,然而报废汽车拆解企业担负着现代化高度发展城市的基础服务功能,并不是散乱污,只不过是需要不断创造条件进行技术升级的保留行业。他自豪地说,当年全国第一台订制的剪切设备还在天交公司,目前仍在服役,按照现代管理理念,报废车中有价值的零件完全可筛选出来回收后进行循环利用,现在回收的报废车大都没到生命的最佳周期就被处理掉,十分可惜,应延伸其“责任”收回修复、再制造或再利用。天交企业也多次积极地参与报废车相关法规的修改,例如针对汽车拆解企业应具备剪断专用设备的呼吁已经被列入行业的准入标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一句空话。各行各业的资源再利用都是系统工程,今天我们都在摸索与革新过程中。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改进,汽车拆解业必将迎来春天,进入真正的绿色时代。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