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原料耐材

中国炭素行业协会六届五次会员大会暨炭素行业发展高峰论坛认为——炭素业未来两三年将迎来残酷洗牌

2019-11-15 16:33:00

  本报记者 张垚
  “从今年1月~9月份的结构比例分析,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比例明显增加,出口量也同比增长25%,这是炭素行业在结构调整方面的亮点。同时,未来2年~3年内,炭素行业将进入重新洗牌的高峰期。这一段时间内,炭素行业重组和优胜劣汰将加速,预计会形成一部分有相当竞争力的炭素企业,而竞争力不足的企业会冬眠、休克或者死亡,市场也会达到新的平衡。到那时,炭素行业会迎来新的机遇和发展。”11月7日,在中国炭素行业协会六届五次会员大会暨炭素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炭素行业协会会长,方大集团高级合伙人、执行董事兼总裁闫奎兴表示。
  据了解,当前,除了少数企业和一些大规格产品外,绝大多数炭素企业的常规炭素产品都在亏损销售,炭素行业需要形成共识和自律,在服务下游企业的同时,集中力量加快科技创新。
  经济效益丰厚导致产能过剩严重
  闫奎兴表示,2018年是炭素行业继2017年突然爆发之后最红火的一年。炭素行业各大品种生产企业都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尤其是石墨电极生产企业收获了炭素人意想不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丰厚的经济效益。
  2018年,炭素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97896万元,同比增加53.92%;炭素制品总产量达4075533吨,同比增加0.29%;销售收入达4793851万元,同比增加47.41%;实现利税总额2093968万元,同比增加88.25%;实现利润总额1537103万元,同比增加116.05%。
  但同时,炭素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有所抬头。自2019年初开始,炭素产品销售价格便一路下滑,尤其是石墨电极价格下滑的幅度更大,已经有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今年1月~9月份,炭素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55922万元,同比减少29.77%;炭素制品总产量达3412383吨,同比减少6.98%;销售收入达2477287万元,同比减少33.67%;实现利税总额376082万元,同比减少73.00%;实现利润总额395040万元,同比减少69.74%;炭素制品库存总量达374007吨,同比增加19.28%;炭素制品出口量为316865吨,同比减少20.26%;出口创汇108072万美元,同比减少29.97%。
  据了解,今年1月~9月份,石墨电极产量为512560吨,同比增加6.42%。其中,普通功率产品为77991吨,同比减少35.29%;高功率产品为158156吨,同比减少5.88%;超高功率产品为276413吨,同比增加43.15%。同期,石墨电极出口量为117883吨,同比增加17.23%,其中超高功率的达80094吨,同比增加25.6%。同期,矿热炉用炭(石墨)电极产量为71388吨,同比下降20.72%。
  近期,国内主要工业硅生产企业自建硅用炭(石墨)电极生产厂,导致这类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上呈现压价抢市场的无序竞争,市场营销运作困难重重,生产企业微利运行。
  未来2年~3年将残酷洗牌,但前景广阔
  “炭素行业产能过剩形势极其严峻。”闫奎兴指出,自2017年起,炭素行业主要产品,特别是石墨电极的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由买方市场迅速变成卖方市场,价格快速大幅上扬。2017年、2018年的突然爆发,对沉寂和亏损多年的炭素行业而言是难得的好事,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局面。不过对长远发展而言,这又是坏事。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炭素产业改造扩产、新建热火朝天。其中,石墨电极已经形成的产能为190万吨(190万吨已经是全球的需求量了),产能利用率仅在42%。如果再加上尚未投产的在建产能、规划建设产能,以及停产多年的企业又复产、扩产的产能,总产能合计将达到240万吨~270万吨。同时,铝用预焙阳极、矿热炉用炭(石墨)电极的产能利用率分别在65%、45%左右。
  “暴利导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扩大产能等所造成的恶果,在2019年初开始逐步显现。”闫奎兴指出,随着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今年1月~8月份,销售Φ550毫米石墨电极保本,Φ500毫米以下就已亏损。到今年第四季度,如果恶性竞争不能得到有效抑制,销售Φ600毫米石墨电极也很难保本。
  闫奎兴预测,到2020年下半年,产能过剩将全面显现,部分产品市场竞争可能更加残酷,将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呈现亏损,资金链断裂,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产能严重过剩导致重新洗牌已是必然;2021年将进入重新洗牌的高峰期,可能要持续2年~3年。
  “在未来这轮残酷的竞争与洗牌过程中,强者生存、弱者淘汰,是不可违背的市场经济规律。要清醒认识,超前思维,把握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方向。”闫奎兴指出。
  闫奎兴表示,炭素行业是国民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大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不会缺失。
  炭素行业是国家的重要原材料工业。炭材料特性优良,在很多领域是任何金属和非金属材料都替代不了的特殊材料,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冶金、有色金属、化工、机械等诸多领域。同时,炭素产品用途也将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前瞻性炭素新材料纳米碳、石墨烯等新材料,将是21世纪新材料工业革命的领军者。
  同时,炭素产品生产所用原料是石油化工、煤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渣,即石油焦和沥青焦。绝大多数炭素产品生产就是将石油焦或沥青焦、沥青等作为主要原料,经过复杂深加工生产出各种炭素制品(人造炭和石墨材料)。这是能源的二次利用,是典型的循环经济产业。
  “在极其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垮掉的是部分企业,而不是行业。” 闫奎兴对炭素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炭素行业新发展需要多管齐下
  会上,闫奎兴表示,要推进炭素行业新发展,近期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兼并重组。“我们要抓住产能过剩、面临重新洗牌的机遇,推动和加速兼并重组。”闫奎兴指出,行业协会将推动和服务于“加速同行业或上下游产业链的兼并重组”。这种整合及兼并重组,既要考虑在国内同行业及上下游实行,也可以考虑走出去,在国际市场的同行业及上下游实行兼并重组、控股或参股。
  “通过整合重组,逐渐形成几个经济实力强、技术实力雄厚、产业链较完善、管理现代化、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炭素集团,这对中国炭素工业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由炭素大国向炭素强国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闫奎兴表示。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据了解,新发布的《炭素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已开始实施,《炭素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团体标准也于2019年9月1日开始实施。闫奎兴表示:“我们要对标并强化节能降耗管理,进一步降低产品能源消耗。在环保方面,我们要实施绿色炭素战略,不能满足于达标排放,要舍得投资,加速环保设备升级换代,实现超低排放。”
  三是做好国际贸易。“我们要高度关注反倾销动向,密切与商务部、机电商会等有关部门合作,做好反倾销调查,组织涉案企业积极应诉。协调解决好应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维护国家利益、行业利益和会员企业利益。我们要未雨绸缪,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强化产业损害预警监测系统。企业在市场的第一线,对市场情况最熟悉,最敏感。这项工作由协会牵头,各企业要紧密配合。”闫奎兴指出。
  四是加强行业自律。“去过剩产能、遏制无序竞争是摆在我国绝大多数行业面前的大事。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有所作为。具体说,要尽最大努力倡导自律。目前的压价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非常残酷,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闫奎兴指出。
  五是加速科技创新。“我们的短板主要在部分产品和原料。产品短板,一是特殊领域用“三高”(高强度、高密度、高纯度)石墨,二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原料短板,一是生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接头焦和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本体针状焦,目前还依赖进口;二是生产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原料聚丙烯腈原丝,目前在全球按战略物质控制,很难进口。这两大短板严重制约着中国炭素高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国家特殊领域的发展需求。”闫奎兴表示。
  闫奎兴呼吁,炭素行业产品要从量的增加转为质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炭素制品要适应钢铁、电解铝、矿热炉等用户企业的技术进步,并为用户节能降耗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炭素新材料要适应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化进程加快、航天航空业迅速发展、国防军工技术进步的需要;要加速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的炭素新材料;要放眼全产业链的研发和突破,与上下游紧密协作,尽快做好针状焦和聚丙烯腈原丝等原料的质量突破和提高,打破垄断、以产顶进。
  “近些年,炭素行业在补短板方面是有进步的,尤其是油系针状焦企业。它们在规模化生产以后,缓解了我国发展高档石墨电极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炭素行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个人认为,我们的差距固然在原料和工艺技术软件方面,但装备工艺也是炭素行业的短板,主要反映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各种能耗和质量指标等方面。石墨电极企业在2017年~2018年期间有较好的盈利,在当前形势下,突出量的发展意义已经不大,建议这些企业接下来在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上多下功夫。”闫奎兴补充说。
 

相关文档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