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原料耐材

钢铁行业仍在碳达峰“半山腰”

2021-08-18 16:03:00

  本报记者 何惠平 实习记者 贾林海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仍处在‘半山腰’。”日前,全联冶金商会原常务副秘书长王连忠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如此定义当前中国钢铁行业碳达峰的进程,并介绍了“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民营钢企面临的难题,以及中国钢铁行业未来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举措。
  碳达峰是碳排放量增长逐步放缓
  直至为零的过程
  王连忠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自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民营钢企对此高度重视,纷纷制订规划、研究措施、提出目标,同时还在革新技术、布局氢冶炼、增加绿化面积、加快发展短流程炼钢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不过,在减排降碳的过程中,民营钢企也有一些迷茫。”他坦言,“最主要的就是对当前钢铁行业碳达峰进程的界定。”何为碳达峰?峰值是多少?钢铁行业目前处在碳达峰的哪个阶段?王连忠认为,这些问题正困扰着民营钢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碳达峰有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
  “碳达峰不只是钢铁行业的事,而是全社会甚至是全世界的事,不仅包括工业,还包括农业、服务业、旅游业等,指的是社会上所有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达峰。”王连忠说,“碳达峰是碳排放量增长逐步放缓,直至为零的过程。”
  “目前,有的企业提出2023年实现碳达峰,有的企业已经把现在的碳排放量视为峰值。我认为,中国钢铁行业目前碳排放还没有达峰,仍处在达峰的路上,而不是已经到了顶点。但可以肯定的是,碳排放量增长将逐渐放缓。”王连忠说。
  钢铁工业应建立碳排放指标体系
  王连忠表示,钢铁总量由市场决定,但碳减排由行业自身的技术、工艺、管理水平等因素决定。
  “目前国内钢企长流程吨钢碳排放量大多在1.8吨~2吨,短流程吨钢碳排放量为0.4吨~0.6吨。”王连忠说,“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原因有很多。”
  王连忠解释道:“一是流程的长短。流程越长,碳排放量越高。这也是行业加快发展短流程炼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这个领域的降碳空间非常大。二是技术水平。能耗越高,碳排放量就越大;烧煤越多、用电越多,碳排放量就越多。三是工艺流程的优化。四是余热余能的利用。”
  通过分析我国钢铁企业吨钢碳排放量差距较大的原因,王连忠认为,当前钢铁行业实现减排降碳的主要工作应是建立吨钢碳排放管理体系和指标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正确评估企业吨钢碳排放水平。“仅靠计算是不行的,‘算’是理论上的,必须是实际测量出来的才行。”王连忠说,“目前,钢铁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通过仪器测出来。钢铁行业要据此建立一套监测体系、统计体系,来分析碳排放的规律和碳排放的实际水平。”
  二是分类确立企业吨钢碳排放指标。碳排放指标体系建立后,监管部门可以设置不同的考核级别,并规定不同考核级别对应的生产极限。
  三是发挥碳交易市场的作用。王连忠指出,要把碳排放形成的碳资产作为市场的一个活跃因素;建立碳资产负债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组成部分;利用碳交易市场,让企业降低的碳排放量作为资产在市场上流动。
  四是建立奖惩机制,总结并推广优秀的降碳经验。据王连忠介绍,目前国内有不少钢铁企业在降碳方面形成了值得借鉴的有效经验。有的企业通过大幅增加绿化面积、在物流发运环节运用新能源汽车、使用绿能、利用余热余能等方式,来中和企业碳排放。
  他特别提出:“碳排放涉及国家发展权的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碳减排上所处的时期不同。我国的人均居住条件、城市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也不同,不能以发达国家现在的降碳标准和水平来要求我们自己。”
  王连忠强调,我国钢铁行业要从总体的角度、国际的角度、国家的角度、工业发展的角度、经济发展的角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统筹研究,而不只是从钢铁行业这一个方面来看;既要保护国家的发展利益,也要向“双碳”目标稳步前进;要科学判断工业化水平,稳步实现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兼顾中国人民的利益,对世界负责,更要对中国人民负责。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滕珊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