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原料耐材

遏制“煤超疯” 发改委密集出招,期现价格已现回落

2021-10-26 14:08:00

  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将依法加强对煤炭中长期合同履约信用监管。同时,依规对煤炭等能源价格指数行为启动评估及合规性审查。
  短短一周,连发十余文过问煤价,国家发改委为煤炭市场“退热”的态度尤其坚决。业内人士指出,一系列煤炭保供稳价措施,有望遏制期现货市场炒作。
  加强对煤炭中长协履约情况监管
  国家发改委10月25日表示,依法加强对煤炭供应中长期合同履约情况的信用监管,督促签约市场主体严格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对未严格履约的市场主体依法纳入失信记录、实施重点监管,对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将进行公开曝光并依法予以惩戒。
  按照“合同信息进平台、履约进度有跟踪、典型案例广收集,重点问题全核查,逐个督导促解决”的工作要求,今年10月以来,国家发改委通过甄别、分析确定重点案例,指导地方经济运行部门对首批纳入重点监管的9笔电煤供应中长期合同履约行为进行了核查、提醒、约谈、督导。截至目前,据用煤电力企业反馈,9个案例涉及的问题都已得到解决。目前已进一步归集108个案例纳入甄别和核实程序。
  国家发改委称,下一步,将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强化部门协同联动,督促煤炭上下游企业做到电煤中长期合同应签尽签,持续加强合同履约信用监管,充分发挥煤炭中长期合同稳定市场、保障供应的“压舱石”作用。
  严厉查处发布虚假涉煤信息
  对于涉煤造谣信息以及操纵价格指数等行为,国家发改委及时依法进行查处。
  国家发改委日前透露,10月21日,网络监测到某自媒体信息,称陕西省榆林市部分煤矿停产停销,少数煤矿继续涨价。国家发改委发现上述信息后,责成陕西省有关部门组织调查核实,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经地方有关部门向相关煤矿逐矿核实,上述均为虚假信息,所称煤矿未停产停销和继续涨价。信息中涉及的煤矿已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国家发改委已责成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立即对相关信息发布机构和个人进行调查。国家发改委微信公众号25日转发的媒体报道显示,榆林已有一人因散布“煤价当晚上涨100元”不实信息被行拘。
  此外,国家发改委25日公布,近期接群众举报,反映部分煤炭等能源资讯机构未使用真实交易价格、滥用询价报价、发布道听途说信息甚至编造发布虚假价格指数、操纵价格指数等,加剧投机炒作。为规范价格指数行为,促进价格指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已会同有关方面成立联合工作组,根据《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行为管理办法(试行)》,对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所有煤炭价格指数编制发布单位,启动价格指数行为评估和合规性审查。对评估和合规性审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将依规采取约谈、公开曝光、限期整改、暂停发布、列入失信名单等惩戒措施;对构成违法的,由相关部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保供稳价举措效果显现
  近期一系列煤炭保供稳价措施正逐渐显现效果。
  国家发改委25日消息,近日,国家发改委赴中央企业调研推动煤炭增产增供。调研组表示,9月底以来,全国日均煤炭产量已比9月份增加120万吨以上,日产量已连续创今年新高,并强调中央企业要在保障安全生产和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推动具备增产潜力的煤矿尽快释放产能,已核准且建成的露天煤矿要加快投产达产。对于部分处于“临门一脚”项目,采取“一矿一策”方式,逐一协调解决问题,尽快推动煤矿项目投产增产。
  此外,国家发改委透露,10月5日以来,全国统调电厂供煤已连续20日大于耗煤,电厂存煤水平快速提升,电煤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10月24日,统调电厂供煤714万吨,电厂存煤达到9569万吨,比9月底增加1700万吨,可用17天。
  在煤炭产量和电厂存煤快速上升的同时,煤炭期现货价格纷纷回落。据市场信息反映,近日大同、朔州、蒙东、鄂尔多斯、榆林、铜川等地多处煤矿主动降低煤炭坑口销售价格,降价幅度均在100元/吨以上,最高降价达到360元/吨。10月20日以来,期货市场上动力煤主力合约交易价格连续4个交易日大幅回落,每吨累计下跌超过600元,跌幅超过30%。
  申万宏源煤炭行业分析师孟祥文认为,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系列限价政策扭转了煤价上涨预期,终端采购呈现延后趋势,保供政策下冬季煤炭供需紧张问题有望持续缓解。

来源:新华财经

编辑:滕珊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