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智能制造

《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No.3》发布 大数据发展呈现十大新趋势

2019-05-28 07:42:00

  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举办期间,由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研究编著、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数据蓝皮书—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No.3》(以下简称《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No.3》)于5月27日正式发布。该报告对中国大数据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

  趋势之一,5G商用创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风口。随着2018年6月首个5G国际标准版本发布,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投入相关产业的布局。2018年,全球共有72家运营商展开了5G测试,2019年,国内各地正陆续启动预商用,2020年将实现全面商用,2025年中国有望培育出4.3亿用户的全球最大5G市场。《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No.3》认为,未来中国将创造出数字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风口。

  趋势之二,中国开启数字贸易规则新探索。数字贸易需要一个全球性的贸易框架来规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统一、公平、高效的新的全球贸易规则。当前,全球贸易中有50%以上已实现数字化。与此同时,我国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数字贸易市场。面向未来,我国需在全球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与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中争取主动,推动建立公平、透明、统一的全球贸易规则框架。

  趋势之三,无人经济催生未来人机共生新格局。无人经济作为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和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所蕴育的产物,这种新业态的到来不仅能拉动市场增长,同时还将颠覆现有的就业格局和社会状态。未来,无人经济不仅要求传统商业组织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还需要政府同社会携手,加快构建起行业准入和测评机制、用户信息的保护机制,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催化人机共生新秩序的来临。

  趋势之四,数字农业带动农村经济新转型。数字农业从概念的产生,到实践中的探索、发展和应用,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之中。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新技术将广泛应用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升级上,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智能农机等新模式在更大范围推广,同时国家也将上马一批数字农业试点项目,有序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和数字农业创新中心的建设。

  趋势之五,数字孪生成为智慧城市升级新方向。数字孪生城市的构建,将引发城市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的颠覆性创新。目前,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已进入国家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阶段,未来随着具体政策的出台,中国城市发展将走上管理智能化、运营可持续的道路。

  趋势之六,中国加快推进数据安全立法新进程。2018年9月,数据安全法开始被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表明数据安全立法工作已进入高层的视线。未来,随着各界的关注与推动,该项法案的立法进程有望加快,并将改变我国当下由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所组成的、较为分散的数据安全法律体系。

  趋势之七,大数据局成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新标配。大数据专职部门的设立,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No.3》认为,面向未来,当政府治理的范围延伸至数字空间,大数据局或将成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标配”,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也将是领导干部必须打好的基本功。

  趋势之八,数字民主促进多元主体协商共治新模式。2018年,我国数字政府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各级政府正积极挖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优化社会态势感知、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展望未来,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服务APP、公共服务公众号等将成为民主协商的重要平台,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融合能给社会个体提供有效的政治参与渠道,社会治理的主体将由一元主体转向多元主体变,治理方式将从单向控制、代议互动转向数字协商。

  趋势之九,数字评估与监督加快信用政府建设新步伐。信用政府是国家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经济健康发展、规范社会秩序、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面向2019,在推动构建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各级政府有必要加快应用数字技术,通过地方立法、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创新监管方式等,探索建立信用政府的规则制度,推动信用中国建设。

  趋势之十,人工智能等领域搭建学科建设新体系。国务院于2017年和2018年先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及《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No.3》预计,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逐步完善,人工智能不再是分散依附在计算机、控制、统计等专业之下,此外人工智能还将带动多学科融合发展,到2020年中国将产生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

  据悉,《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No.3》是大数据蓝皮书系列的续作和深化,也是2019数博会的理论创新成果之一。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