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智能制造

又快又准又放心,人工智能助推市场监管迎升级!

2019-11-06 16:30:00

  “双十一”网络促销购物节不日即来,为保障网络市场的和谐、健康与稳定,为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和热情,11月5日,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委托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开发建设的“全国网络交易监测平台”在杭州正式上线。
  据了解,该平台以大数据为驱动、以云计算为算力、以人工智能为支撑、以区块链技术为保障,将各种智能科技融入市场监管执法工作,以有效破解传统市场监管的各种难题。这标志着,我国市场监管正迎来智慧化的全新转变。
  新经济呼唤市场监管新升级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经济”作为全新的经济模式迎来崛起。网络购物和电商发展的日益繁荣,推动了“网络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在此背景下,网络市场监管也迎来一些新变化。
  一方面,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网络市场的不断壮大。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8.5亿人次的网民数量,同时电商企业数量也十分庞大,其中上市公司已有57家,泛电商独角兽有上百家。不断增多的网民数量和电商企业,给市场监管带来了一定困难。
  另一方面,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网络交易的急剧攀升。从2015年至2017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从3.7万亿元增长至了6.3万亿元,同比增长在两位数以上。消费热情与需求的不断释放,网络市场的快速膨胀,也让市场监管面临更多新的挑战。
  鉴于此,传统人盯人的监管模式已经不再能满足当下的监管需求。过去一个监管人员负责几十家企业的局面正逐渐向上百甚至上千家企业转变,与此同时,网络虚拟环境带来的各种问题也让人工监管难度不断升级。市场监管迫切呼唤着新模式的诞生。
  人工智能助力监管模式革新
  而人工智能,毫无疑问是催生网络市场监管新模式的利器。
  借助大数据、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的助力,人工智能在市场监管中能够展现出强大的追踪、搜集、计算和分析能力,可帮助监管部门认识并把握网络市场的行为特征与规律,可发现网络市场交易中的涉案违法案件及线索,可增强网络市场监管执法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可显著提升网络市场监管的能力和效率。
  其中,在保证监管精准客观要求方面。人工智通过海量数据搜集、信息处理和对违法商品与交易的深度挖掘,能够给监管部门提供更多决策依据和执法证据,从而减少传统人工监管下的出错概率,节约资源分配利用和成本,增强监管效果。同时,监管部门也能设定相应算法,对全网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提炼,实现对网络市场的针对性监控和精准监管。
  此外,在保证监管公正本质要求方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可以推动网监执法数据的充分应用,帮助执法人员作出高效、公正的决策;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增强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人工智能让市场监管变得更加公平、公正和透明。
  最后,人工智能的融入在保证监管精准和公平之外,也能根本上改变传统监管的被动局势。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市场数据与信息分析,便能提早预测市场违法行为,从而给出及时的预防、制止和治理措施,变被动式监管为主动式监管。这不仅弥补了传统监管的滞后和不足,同时还能大幅降低执法成本。
  未来成熟发展还需做到这些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对于当前网络市场监管的价值与意义确实非同小可。近年来,我国也是从政策层面多次鼓励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并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落实应用。但尽管如此,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还面临不少问题,这对于其在网络市场监管的应用来说影响不小。
  未来,我国人工智能要想推动“智慧监管”成为现实,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是加快监管立法进程。当前,相关监管原则和体系尚处空白,这可能造成人工智能的无序发展。市场监管部门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也要加速推进网络市场人工智能应用的依法工作,填补法律空白。只有更加注重数据安全、更加关注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加考虑违法监管的治理可操作性,才能确保人工智能在网络市场监管的价值发挥。
  其次是推动监管平台建设。技术的应用必须以平台为基础,平台既是人工智能作用彰显的重要舞台,同时也是人工智能自我完善、自主更新的关键所在。不管是市场数据信息还是市场企业动态,最终都要归集到平台之上,只有建设了众多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平台,我国的网络市场监管覆盖才能更加全面与完善。
  最后是增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人工智能技术的背后是数以百万计的广阔人才缺口,对于这个缺口的填补是实现人工智能应用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对于网络市场监管和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我国必须加快建立、飞速落实。只有如此,才能推动网监工作的长效发展和有效升级。
 

相关文档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