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智能制造

南京智能制造软件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李俊:物联定位助力智造 AIoT之精准定位和识别

2019-12-16 16:41:00

  12月13日,由中共肥东县委、肥东县人民政府、亿达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主办,肥东县投促中心、合肥亿达智慧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中国高科技行业门户OFweek维科网协办的“2019中国(合肥·肥东)AIoT产业发展论坛”在肥东安徽水利和顺大酒店隆重开幕。
  本次大会邀请了AIoT产业内的知名专家及企业领袖等嘉宾,就肥东AIoT产业发展展开深入探讨,从而了解肥东政府在AIoT产业中的布局及发展,为推动全国AIoT产业贡献力量。
  在大会上,来自南京智能制造软件新技术研究院的李俊院长,发表了题为《物联定位 助力智造 AIOT之精准定位和识别》的演讲。
  李俊表示,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及国际贸易的变化,世界各国正积极加快智能制造重大战略政策部署,而亚洲发展中国家也逐步提出工业化,但随着工业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变革,无人化制造、智能制造的概念被提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工红利逐渐消失。
  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逐渐分为四大梯队,而中国则在第二梯队中。
  第一梯队:美国、日本和德国,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引领型”国家;
  第二梯队:中国、英国、韩国、瑞士、瑞典、法国、芬兰、加拿大和以色列,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具有一定优势的国家。
  随着工业4.0的提及,诸多国家纷纷布局工业4.0的道路,例如美国制造业回归、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而中国则是中国制造2025,发展智能制造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战略。
  然而在现实中,欧美制造业发展一百余年,早已建立了完整的逻辑和体系。而中国的制造业仅有几十年,虽然现在是全球大的制造业基地、第二大经济体,但基础薄弱,问题还很多。但李俊说到:“虽然我国工业还有不少问题,但我们的优势也比较明显,市场规模巨大、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活跃,这推动我们的制造业从要素驱动升级为效率驱动。
  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继发布相关政策,从而推动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已超万亿规模:2014年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已达8181亿元。2015年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截止到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5150亿元,同比增长22.6%。2018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6867亿元。预测在2019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超1.9万亿元。发展潜力巨大,预计到2024年,我国智能制造业产值规模将超过4.5万亿元。
  但在繁荣的背后,还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及技术瓶颈,如何有效推动中国智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AI成为强劲的引擎!
  随着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的兴起,深度学习成为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的标志性内容。基于学习能力,人工智能就有机会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加上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支持,发展成复杂的群智系统,就是人工智能2.0我们周边的系统、生态(服务于我们生活生产的)可以在少量人工干预的情况,自主运行。
  李俊认为,把人工智能引入到制造过程中,实现智能工厂、智能企业和智能生态,强调生产自主、供需协同和整体自动化,从而实现完美的供应链与客群链接。同时,李俊表示,人工智能引入的关键点不在制造本身的过程,而在制造曲线的前后端(需求、设计和产品、服务),以及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集成整合。
  然而,在智能制造中,如何对材料、零件、工具、成品、半成品、设备等资产以及作业人员进行识别、实时跟踪、行动轨迹等数据进行调取和分析,从而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成为核心的事情。而在这一过程中,定位和识别技术成为重点内容。
  李俊表示,高精度实时定位技术,是工业信息化与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市场也不乏众多定位技术,例如多模融合定位、无线精确定位、Wi-Fi精确定位、视觉识别等技术和相关产品。企业可以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从而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实现各物品及人员的精确定位。
  之后,李俊说道:“精确定位可对生产全程流动的要素进行实时位置跟踪,清晰还原每个生产过程,视觉识别可在复杂的工况下,识别目标并给出精准判断。广泛应用于可视化生产、厂内供应链优化、物料和成品管理、过程和产品质量检测、人员资产管理等方面。”
  

来源:OFweek物联网

编辑:网站实习1

相关文档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