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智能制造

“智慧安钢”驶入快车道

2022-08-04 08:05:00

  本报记者 魏庆军 通讯员 陈曦 王丽
  企业云平台建成投运、“5G+焦炉车辆联控系统”成功投运、堆焊机器人上线……伴随着一系列信息化、智能化项目落地,“智慧安钢”已经稳坐安钢人热搜榜单的头一位。
  7月12日,河南省工信厅发布2022年河南省智能车间拟确定名单,安钢“炼轧一体化智能工厂”获评为“河南省智能工厂”,冷轧公司酸轧产线获评为“智能车间”。“智慧安钢”的成绩单又添新硕果。
  近年来,安钢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坚持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全力推动产业赋能创新,“智慧安钢”建设一路高歌猛进。
  智慧与绿色并行
  “作为安钢‘5G+智能工厂’的重要项目之一,由安钢集团自动化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钢软件)攻关实施的高炉热风炉智能燃烧系统技术在3号高炉运行两个多月以来,系统十分稳定。”安钢3号高炉操控室的工作人员介绍。
  只见操控台上的数据在不断跳跃着,系统能够自行监测、分析、判断,以此达到整个生产过程最优化管控。
  近年来,受原材料价格一路攀升的影响,降低铁前成本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安钢持续加大对高炉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加速推进高炉生产方式的转变。
  试运行中的相关数据显示,高炉热风炉智能燃烧系统技术可直接降低3%以上的高炉煤气消耗。安钢3座高炉完成改造后,预计每年可提高能源效率5%以上,相当于节约高炉煤气约5亿立方米(折标准煤约5万吨以上),减少碳排放10多万吨,成为企业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
  高炉生产智能化只是安钢“5G+智能工厂”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潮流,安钢推出了“安钢 5G+智能工厂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钢铁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5G智能场景应用”“安钢信息化系统研究及应用”,覆盖产销一体化、质量全过程管控平台、工业数据引擎、智慧销售电商平台、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适应性升级改造等,项目拟于2022年底全面建成。
  智慧与创新同步
  车间内,机器人有序地将产品从一个地方搬运至另一个地方;车间外,工人正在将打包好的机器人装车。
  “我们的机器人现在‘走’得可远了,可谓遍布全国。这不,现在又要装车运往业主单位。”正在装车的工作人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安钢软件历经4个月的攻关,为机器人家族增添了新成员。新成员为四轴全自动码垛机器人,是安钢软件首次跨界进入河南省知名食品企业的智慧化项目。该机器人项目由滚筒线、机械臂、吸盘式夹具、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4个大项组成,主要应用于生产线末端,具有占地面积少、操作简便灵活、适用性强等优势,为下一步加快生产节奏、提升产线产能、再造生产流程、培育产品优势奠定坚实基础。
  在此次研发过程中,安钢软件主动破除国外品牌光环,以打造自主品牌为目标,实现了除程序开发外的完全国产化,也取得了同类型机器人项目生产的宝贵经验。相比于进口的码垛机器人,该国产机器人在产品性能、主要功能和使用上均再上一个台阶,具有更大的成本优势,市场前景更加广阔,至此拉开了安钢机器人国产化的新序幕。
  智慧与高效融合
  “现在有了这个系统,我们只需轻轻点击鼠标,便可完成采购、下单、销售等业务。”安钢采购部门工作人员一边说,一边娴熟地展示着操作流程。
  安钢产销一体化系统于2021年7月开工建设,今年4月正式上线。该系统定位于以全局、整体、一贯制为主的集团公司管理层生产经营活动,其核心理念是打造“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同步”的管理信息系统。
  产销一体化系统上线投用后,安钢将实现自动化的生产组织和数据采集、精细化的生产控制和物料跟踪以及有序、规范的生产管理,支撑企业的销售、生产、质量、发货等业务运作,使企业管理更加透明化、精细化和规范化,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精度,为安钢打造河南省高端制造业品牌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为加快智能化改造、推进数字化转型,安钢将深化安钢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通过5G技术、数据孪生、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应用,持续推进安钢设计、装备、生产、供应链、服务、决策智能化;加快周口基地、郑州总部建设,完成“两地三中心”基础构架,打造“数字化竞争力”,建设“智慧安钢”。
  《中国冶金报》(2022年08月04日 02版二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