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加军)“钢厂(流程制造业)智能化的实质是要构建一个数字物理融合系统(CPS),要从数字信息系统一侧和物理工艺系统一侧相向而行、相互支撑、相互融合。”6月19日,在2025年(第三届)全国冶金流程工程学学术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在报告中提出。他认为,钢企智能化应包括全制造过程运行的本质智能化和与供应、服务系统相关的外延性经营服务的智能化。
此次会议于6月19日—20日在重庆市召开,由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中冶赛迪共同主办,钢铁研究总院协办。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中冶赛迪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学文,钢铁研究总院党委书记、总经理梁剑雄,以及来自多家钢企、高等院校、行业学(协)会、研究机构等领域的约200名代表出席会议。
殷瑞钰在报告中指出,制造过程动态运行的物理本质是多因子物质流在多介质能量流的驱动下,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规则沿着流程网络进行“动态—有序、协同—连续”的运行。冶金流程工程学支撑下的流程模型仿真、协同运行规则和五维动态甘特图是实现数字物理融合的重要切入口。随着钢企智能化不断深入推进,这些重要切入口的内涵将不断拓展,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也将不断丰富,沿着数字物理融合的技术路线,最终构成钢铁制造全流程横向工序贯通、纵向管控协同的数字物理融合系统。
田志凌在致辞中指出,冶金流程工程学是冶金工程学科的新分支,不仅构建了“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协同优化的理论框架,为冶金工程学科拓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冶金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三流协同”等学术思想已成为引导钢铁全流程各工序协同运行、高效贯通和实现智能化调控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导思想。
肖学文在报告中表示,冶金流程工程学是提升钢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理论基石,其诞生奠定了冶金工程技术领域流程分析和动态耦合优化理论基础,在钢铁国际学术体系中贡献了“中国智慧”。
梁剑雄在致辞中表示,冶金流程工程学对钢铁冶金全流程设计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创新发展开辟出新的宏观视角和发展思路,同时对引领行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具有指导意义。
会上,相关代表围绕冶金流程信息学、钢铁制造流程智能化、钢铁全流程数智化工厂实践等内容做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