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煤炭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目前整体尚处于‘初级提升阶段’。”9月18日,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期间的全球智能矿山高峰论坛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信息化分会会长王虹桥指出,煤炭行业在迎接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浪潮时,必须保持冷静务实的态度,着力突破标准体系不统一、企业高层认知待深化、数字化人才严重短缺等三个关键瓶颈。

图为王虹桥
他指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煤炭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领域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创新探索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生态的繁荣,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跟踪的58家数字化服务商2024年的合计销售收入就已突破253亿元,增速超过10%,高于国家工业领域的平均水平。
随着大模型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已成为煤炭行业下一阶段发展的核心方向。王虹桥透露,煤炭行业内已涌现出超过100个针对煤炭场景的大模型场景应用,其中部分已在实际场景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王虹桥同时指出,煤炭生产是一个环境复杂且安全风险极高的场景,通用的AI大模型在处理精确的生产实时控制任务方面尚未完全成熟,直接应用于核心生产环节需要非常谨慎。他鼓励行业更多地投入和开发针对煤炭领域的专有模型,以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展望下一阶段,王虹桥系统性地指出了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亟待突破的三个关键瓶颈。一是标准与体系的统一问题。他指出,由于缺乏统一、配套的标准体系,不同系统间互不兼容、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如一个现代化煤矿仍运行着160多个独立系统,这是实现系统联动与数据驱动的根本障碍,必须优先解决。二是提升企业决策层的认知。企业领导者必须清晰地理解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够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以及其价值和边界所在。三是数字化人才的严重匮乏。当前煤炭行业普遍面临既懂煤矿生产经营、又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的困境,许多智能化系统仍严重依赖外部供应商进行现场维护。他表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正联合各方力量,系统性地布局煤炭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方案。
王虹桥最后指出,在国家“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战略政策的指引下,煤炭行业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围绕数据要素、人工智能和人才技能等重点领域,夯实基础工作。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计划在高质量数据集、行业知识库和先导应用场景的遴选等方面进行系统布局,最终目标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赋能煤矿的安全生产与高效管理,让煤炭行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担当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