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 李娜
入党18载,以卓越技术为笔、以匠心奉献为墨,在轧线设备管理的天地里深耕细作,山钢股份型钢厂大型车间区域师任启亮就像一颗熠熠生辉的“启明星”,在火热的轧线上,照亮身边人前行的道路。
近年来,企业面临技术与维护人员大幅减少,然而产品质量要求却不断提升的情况。身为山钢股份型钢厂的一线技术骨干,43岁的任启亮毅然决然地挑起大梁,带领团队直面重重挑战。其中,该厂大型线轧区的设备改造是他的心血之一。自2005年投产至今,该区历经多年高强度运转,设备疲惫不堪。任启亮如同一位医术精湛的“设备医生”,深入病灶,精准诊断,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在该区推床、翻钢设备改造的过程中,空间狭窄是一大棘手难题。对此,任启亮巧妙设计出不同尺寸的辊道与双连体辊道,不仅大大提升了设备的承载能力,还增强了设备整体的抗冲击性能。为解决轴承座稳定性问题,他采用大面积底座并细心消除间隙,大大增加受力面积,让设备能够稳稳“站立”。当中的椭圆形圆柱螺孔设计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既方便点检人员查看,又能在设备出现故障时,有效降低处理难度。
在传动设备改造方面,任启亮对活动基体设备多级传动进行了大胆优化,设备消耗从原来每年15台减速机及电机,一下子降至零,设备运行可靠性得到大幅提升。其中,轧机精度恢复是整个改造工程的关键环节,经过任启亮夜以继日的精心改造,工艺换模后的一支调合率得到显著改善,负差率提升了0.6%。这些创新成果相互协同、综合发力,使得该厂的大型生产线机械设备故障率从3.21%降至1.85%,为产品的高效率轧制筑牢了坚实根基。
在技术领域,任启亮多年来精心撰写轧线设备本质化安全改造方案,独自完成60余份设计图纸,为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由他牵头实施的“BD设备改造”“TM设备改造”项目,使该厂的年停机时间足足减少了6984分钟,创造经济效益高达1794.24万元。近年来,从塑烧板除尘项目到水雾封尘项目,再到产线设备改造升级,该厂产线上的每一项创新改善,都凝结着他和同事们的心血与汗水。
任启亮深知,职工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他主动化身职工的“知心人”,常常深入班组,与职工们促膝长谈,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与困惑。当有职工因工作调整对新岗位感到不适应时,他会主动给予指导,帮助职工快速掌握新技能,适应新环境;当有职工在生活上遭遇困难时,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为职工排忧解难。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该厂职工团队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中国冶金报》(2025年07月23日 04版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