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管理

看凌钢如何全方位对标

2020-12-15 08:36:00

  本报记者 张凤阳 通讯员 刘志国

  从钢铁“寒冬”的持续亏损到依靠对标挖潜的成功逆袭,再到精准对标后成本持续降低,凌钢走出了一条深化降本增效的成功之路。今年前11个月,凌钢通过对标挖潜、降本增效实现挖潜创效8.32亿元,折合吨钢材创效157.8元。这是凌钢应对疫情考验、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的重要支柱。
  2012年,600万吨钢改造升级刚刚完成,受钢铁“寒冬”影响,凌钢陷入亏损泥潭,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2016年,凌钢提出了一系列深化挖潜降成本举措和要求,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了全方位对标挖潜、降本增效。通过几年的对标实践可以得出,凌钢能够保持较好的盈利水平,持续开展的行业对标、降本增效功不可没。
  以系统优化推进对标挖潜
  过去,凌钢开展对标挖潜时,一直强调某个指标、某个工序成本的对标,大家把降本增效的目光多数都放在一个“点”上,缺乏从系统角度考虑问题。近年来,凌钢坚持低成本战略,创新对标降本理念,以系统优化推进挖潜降成本。
  高炉稳则一切稳。为降低高炉入炉矿消耗成本,凌钢成立了配矿优化小组,整合了技术、生产、采购、物流、管理等多个专业管理力量,坚持高炉长周期稳定低耗,统筹协调资源配置,实现了生铁成本指标进入行业前三分之一。
  针对生产经营中关键环节和重点指标,该公司成立了产品结构优化等10个关键指标攻关组,发挥团队力量,带动生产、经营、管理的全面降本增效,挖潜降本主力军作用凸显。
  另外,凌钢还通过优化各工序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快速实现了转炉冶炼周期缩短、连铸提质增速、效率提升、工艺突破。
  以市场变化的晴雨表为引领,实施产品结构动态优化。针对钢材市场波动大,凌钢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根据各产线、各品种效益变化情况,及时优化调整生产计划,保证产线和产品结构效益最优。
  实现价值链整合增值
  近年来,凌钢重点关注供应商管理、销售、物流、服务、质量、招标6个要素的价值链体系,深入挖掘价值链中物流、区域、价格、渠道等潜力,实施精细化管理,构建充满活力和动能的价值链体系,实现价值链体系整合增值。
  凌钢通过对接国内外一流供应商,搭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供应商管理体系,用市场化方法建立互惠共赢的长久合作机制,打造战略共同体,提升供应链竞争力。
  凌钢还通过实施建设“研产销用服考核”一体化信息平台,形成高效协同的管理体系。其中,销售部门深挖仓储、运输、区域、客户等环节潜力,向细节要效益;物流系统实施整合,成立凌钢物流管理中心,实现一体化集中管理,形成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管控有力的物流管理体系,取得了建立澳矿精品路线、海运周期缩短9天等整合挖潜成果;优特钢事业部实行“产研销一体化”的“特区式”管理模式,具有生产、销售、用人、原辅料采购自主权,优特钢板块也由利润“出血点”转变为效益增长点。
  另外,凌钢坚决执行“快进快出”库存管理模式,除冬储特殊时期外,钢材库存控制在12万吨/月以内,资金占用大幅降低,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升;强化招标管理,建立电子招标平台,招标实现规范化、合法化,全面提高了招标采购性价比。
  全员全口径对标挖潜
  凌钢突出管理创新,从提高员工效率、生产效率、管理效率、物流效率、技术创新效率、服务效率、投入效率、组织效率等8个方面入手,实施全方位、去“冗余”、简单化、制度化挖潜降本。
  去“冗余”让企业一身轻松降成本。2019年,凌钢为保证挖潜降本的可持续性和全面性,开展了以经营者视角、“主人翁”精神去“冗余”工作,从产品交货状态、生产安全、工艺技术等8个方面梳理出“冗余”问题265大项,经过对“冗余”做减法、做瘦身,仅2019年就实现直接创效3650余万元,保证了降本增效不留死角。
  控资金让“血脉”畅通降成本。近几年,凌钢通过科学统筹做好债务结构优化、开通更多筹融资渠道调整资金结构、规范资金和投资管理程序等手段,坚定不移去杠杆减负债。从2016年至今,凌钢吨钢财务费用由130元降至30多元,资产负债率由72%降至68%。
  挖人才让智慧涌现降成本。凌钢多方式、多渠道、多角度开展校企合作、对接行业专家,推进凌钢人才队伍建设,增加技术储备,为挖潜降本奠定科技基础。
  建制度让管理创新降成本。凌钢在2019年修订完善了企业采购系列18项管理制度,对采购、招标、结算、验收等采购全流程工作进行了规范,构建了依法治企的基本框架和制度体系,制度化的科学决策、规范管理带动了管理效率提升,对降本增效推动作用明显。
  面对未来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凌钢还将继续开展行业对标、挖潜降本工作,以应对各种挑战。
  《中国冶金报》(2020年12月15日 02版二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