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倩 通讯员 冯松 刘永胜
2022年营业收入达1.78亿元、净利润为2119万元,分别是“科改示范行动”实施前2019年的5.79倍、10.34倍;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较去年同期稳中有升……翻开鞍钢集团攀钢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材料院)的成绩单,一组组飘红的数据呈现在《中国冶金报》记者面前。这背后是成都材料院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紧紧抓住改革这一“牛鼻子”,激发创新“源动力”,持续推进市场化经营。
成都材料院于2017年6月份依托国家首批转制院所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组建成立,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种新材料及零部件开发为主攻方向,自2020年4月份入选“科改示范行动”企业以来,坚持高起点规划启动、高标准推进实施,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还在2022年度国家“科改示范企业”考核中获得“标杆”评价。
完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强动力
自成立以来,成都材料院致力于完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在改革上下功夫、在创新上做文章、在发展上求实效,全力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推动创新要素联动融合。2020年,成都材料院综合考量攀钢集团内部分(子)公司技术、资金、资源、市场等创新要素,吸收攀钢钒钛、攀成钢、攀长特为股东完成股份制改造。2022年,该院引入外部战略投资,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进一步推动技术、市场、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联动融合,高起点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董事会建设,全面落实董事会职权。在引入外部战略投资后,成都材料院调整董事会成员结构,优化设置董事会席位,5名外部董事中有3名为专职外部董事;首次采用竞聘方式产生1名外部董事,董事的来源、专业结构更加多元化;调整成立了战略与科技创新委员会,强化了科技力量在董事会决策及企业运营中的地位和作用。2022年,该院董事会对经理层选聘、项目收益分红方案、超额利润分享方案等46项议案进行审议,切实落实董事会在中长期发展决策权、经理层成员选聘权等6个方面的法定职权,充分发挥董事会“定战略、做决策、防风险”的作用。
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建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成都材料院坚持党建进入章程,健全党总支、党支部两级党组织,根据组织结构调整,同步设立高端零部件研发中心党支部、先进功能材料研究所党支部,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完成钛金属技术研究所、特钢技术研究所换届选举;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优势、活力转化为推动发展的资源、优势、活力,加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国家专项任务攻关、重点产品孵化转化。
今年上半年,成都材料院共研制出6个新规格牌号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
健全科技创新机制激活力
今年7月底,成都材料院传出好消息,由该院和电子科技大学碳能电创团队联合开展二氧化碳电催化制备甲酸实验获成功,标志着攀钢率先在钢铁行业突破了二氧化碳制备工业产品的实验难点,对国内钢铁行业推动节能低碳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成都材料院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种新材料及零部件开发作为主攻方向,健全科技创新机制,不断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精准定位科研立项。面向关键特殊钢材料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钛及钛合金材料、钒基功能材料等科技前沿,成都材料院布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
变革项目管理模式,大力推行项目负责制。成都材料院全面推行“放管服”改革,实现“人、财、物”等创新资源高效快捷配置,让科研人员专心做学问,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该院的钛钢复合卷项目试点该模式后,成功试制出国内最薄规格(5+1)毫米钛钢复合卷。
构建“5+20”评价体系,迸发创新创业激情。成都材料院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结合科研工作特点,按照科技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特色价值5个评价类别,差异化设置科研成果、科技创效等20项指标,构建创新创业评价体系,调动不同类型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培育行业“隐形冠军”。成都材料院建立差异化“施肥”制度,对2022年6项创业育成项目进行精准培育,将具备产业化条件的丝材、粉体等项目纳入转化平台建设,打通“科学—技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构建“专精特新”产业生态链。
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聚合力
牵住契约化管理“牛鼻子”,增强激励约束。成都材料院全面实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建立以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核心指标为主体,以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发展指标为支撑的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做好人才选育用留。成都材料院将引智与借智相结合,夯实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存量人才培养,制订“一人一师一图一表”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充分挖掘人才潜能;自上而下全面实行竞聘上岗,建立竞聘上岗常态化机制。“2021年—2022年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达到100%,通过竞争上岗方式产生并聘任13名管理人员。”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探索“揭榜挂帅”机制,让“有为”者更“有位”。成都材料院围绕重大项目实施揭榜挂帅机制,选聘项目负责人,打破学历、经历、资历等限制,让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研工作者“上位”。据了解,该院高端功能型钛及钛合金等两个项目团队负责人竞聘上岗时仅30岁。
用好用足政策,灵活开展中长期激励。成都材料院综合运用项目收益分红、超额利润分享、关键人才中长期激励等激励机制,差异化精准实施中长期激励机制。2022年,该院1位职工告别奉献近40个年头的科研工作光荣退休,一次性领取到激励金额30余万元。
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6年多来,成都材料院厚植科技创新沃土,以“科改示范行动”为契机,持续修炼内功、外聚合力,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成都材料院承接的国资委2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航空发动机用高品质高温合金、飞机起落架用超高强结构钢、航空高温钛合金、海装用高强耐蚀合金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产品成功交付客户使用。
创业育成项目日趋成熟。成都材料院多项自研育成项目在关键技术提升、产品用户评价和市场开拓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成功开发出框架类钛合金精密铸件等9种新产品,已实现20吨级钛合金丝材合同签订并交付,同时突破φ70毫米大规格钛棒关键雾化工艺,单棒制粉产量由3千克提高至12千克;与某企业就特种合金丝材和轴承座套、HK扩压器3D打印件产品签订试销合同。
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更加完备。成都材料院搭建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创新创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为科技人员成长成才提供平台保障;构建科技创业平台,为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验证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共享协同创新平台,为科技人员吸纳融合全国优势资源提供渠道支撑;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科技人员碰撞智慧火花、沉淀科研底蕴提供智库平台。
高价值专利集群布局逐步完善。成都材料院聚焦特钢、钛及钛合金材料,围绕新产品工艺研发、工艺装备开发、生产线成套系统集成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构建高价值专利池。截至目前,成都材料院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0余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320余项,PCT专利5项。
《中国冶金报》(2023年08月29日 04版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