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钢铁行业的严峻形势,能源环保部动力作业区以前瞻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探索降本增效的新路径,用实际行动深化算账经营、冲刺年度目标。
设备修复与再利用,实现资源最大化
长材空压站更换下来的蒸发空冷器喷淋泵、冷却风扇和电机闲置在库房一角。“算账,就是我们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绝不多花一分可以节约的钱。”动力作业区副作业长何静将算盘打到这些“退役”设备上,他带领团队精心策划和技术改造,将这些设备利旧使用,在夏季高温天气下发挥了关键作用,保障了生产稳定运行,同时也节约了备件购置成本2.7万元。
吸附制氧循环水站受周围粉尘和添加药剂的影响,水泵叶轮容易锈蚀且更换频繁。作业区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叶轮更换,而是深入分析问题根源。最终发现叶轮更换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长期使用,锈蚀依旧会发生,并影响水质。因此,他们决定采用不锈钢材质的叶轮替换原有铸铁材质,显著提升了叶轮的使用寿命并减少采购成本0.9万元。
推动自主维修,提升团队创造力
动力作业区阀门众多,其消耗一直是维护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他们没有选择直接外部采购备件,而是积极探索自主维修。作业区全体员工通过更换盘根和修复止回阀瓣等自主维修措施,成功减少了备件消耗,降低了常规维护的工时费用。
“对于不需要跨工种协作的简单检修工作,我们都尽量自行完成,特别是在电气检修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何静说。这种自主维修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激发了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今年1-7月,动力作业区通过自主检修共节省了655.88工时,创造经济效益近3万元。
推进材料国产化,降低易损件成本
随着3套吸附制氧装置和8台阿特拉斯空压机组的投入使用,易损件成本逐渐上升,成为制约成本降低的瓶颈之一。
阿特拉斯空压机组原厂管道密封件和吸附制氧程控阀油缸进口密封的价格非常昂贵,作业区积极推进材料国产化替代工作,通过与优质国内供应商合作,目前正在相关设备上试用,这一举措预计降本44万元,有效降低材料成本。(何静 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