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娟 通讯员 杨位钦
“产线指标完成得不错,凭什么奖金这么少?”今年初,山钢集团日照公司(下称日照公司)热轧厂职工在看到某月人均绩效的数额时讨论道。
之后的复盘会上,该厂党委书记、厂长孟祥瑞做出了解释。原来在日照公司推行的“116”(“1”指产品经营,“1”指模拟经营,“6”指6项配套变革)变革体系下,该厂绩效单上清晰地标注着65万元的负增效。这表明“模拟经营”“市场挂钩”等词汇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市场压力正穿透至该公司的生产末梢,一场从思想到机制再到实践的全方位革命正在钢铁熔炉中淬炼成形。
锻造“向海图强”新战甲
自去年起,日照公司的管理层就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的经营模式存在“堵点”,各单元只顾埋头生产不知抬头算账,对实际经营情况关注度不够;产销研关系相对松散,研发重合格率、生产盯着产量和成本、销售被动谈价格,三道端口像隔着“隐形门”。
如何建立以盈利为中心的机制,直接量化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如何改变考评框架,实施强绩效导向,让“给我发钱”彻底转向“我去赚钱”?如何重构内部价值链协作关系,实现产销研高效协同和目标统一?
为解决上述问题,日照公司以模拟经营和产品经营为双引擎,配套统一管理、简政放权等6项变革,打造出“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新机制。
今年初以来,日照公司月度模拟经营绩效奖差距达近千倍,个人绩效奖差距更明显。“通过下移重心、整合资源、变革机制、激发活力、减少界面,形成以市场为中心、以产品竞争力提升为目标的快速反应机制,各单位价值创造能力不断提升。”日照公司运营改善部副部长孙延海直言,“116”变革体系推行后,他最大的感受是各生产厂从“生产单元”转变为“利润中心”,全体职工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
与此同时,日照公司的热轧板、冷轧板、中厚板、出口、化产五大产品经营体改革持续深化,组建了14支跨部门、跨专业的产品战队。这些团队的成员打破生产、研发、销售部门的“壁垒”,生产端的厂长兼任经营体“一把手”,产线专家、研究院骨干、销售精英混编作战。
“以前基本是‘戴着枷锁’跳舞。产品经营体给我们松了绑、赋了权,大大缩短协调流程,我们能真正去市场‘抢订单’了。”日照公司中厚板经营体负责人刘朋感慨道。
刀刃向内的破茧蜕变
绩效的巨大落差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认知上的偏差。对此,日照公司将《管理变革怎么看》《向海图强怎么干》《价值创造怎么办》3本形势任务教育手册分发到该公司各班组,并组织开展“管理变革当先锋、协同发展争一流”大讨论。
该公司员工中旧有的“等靠要”思维与埋头生产不问市场的惯性,在这场变革下已无路可退。在日照公司热轧厂分析会上,该厂领导带头释惑,大家在讨论中最终形成共识——埋头生产不等于创造了市场价值,效益要靠市场表现。
随后,日照公司热轧板经营体成立了2个利润中心、3个模拟经营团队。“每班多轧2000吨精品钢,绩效就能翻番涨。”该公司热轧板经营体的轧钢班班长王峰边计算边说。
该公司中厚板经营体开展了“我的岗位价值”大讨论,轧钢工陈洪川在小本子上记满了创效密码:卷取速度提高0.5米/秒,机时产量提高3吨/小时;热装率每提升1%,降低煤气成本0.14元/吨。
此外,日照公司各个经营体均成立了产销研接单三人组。据冷轧板经营体非汽车冷板产品接单三人组成员田湖介绍说:“从‘闷头轧钢’到‘全员商人’,我们算账过日子,决策的标准是盈利,订单毛利被拆解为上百项参数,技术降本、工艺降本等均可转化为溢价能力。”
日照公司冷轧厂党委书记、厂长徐卫国的行程表成了变革风向标,今年前6个月的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皮鞋磨破了两双,手机里存满了用户的微信聊天记录。
注入市场的精算基因
当算账经营的思维渗透到每个岗位时,从“生产单元”到“价值中心”的全新逻辑便开始形成。日照公司热轧厂推行内部模拟市场化,制订《热轧厂模拟经营方案》,建立“厂部—作业区—班组”三级目标责任体系,使经营压力直达产线操作岗位。类似的算账经营在该公司每一个厂都扎下了根。
用户定制船板后产生的尺寸、形状不匹配的余材,若直接废弃,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面对该问题,日照公司中厚板厂成立了专门的算账团队,利用智能算法将余材与后续订单需求进行动态匹配,给出替代方案。“可大胆接小单,提升柔性制造能力,5月份余材替代创效90多万元。”刘朋介绍。
此外,日照公司炼铁厂与中国宝武炼铁技术团队深度协同,形成常态化技术交流机制,严格执行生铁成本降低分解任务,通过开发性价比高的焦煤、矿石,优化高炉操作等措施,重塑铁水成本行业优势。
在日照公司炼钢厂,该厂开展效益核算,采取优化氧枪喷头设计、改进出钢口内径设计、调整溅渣物料、改善石灰质量、提高铁水扒渣效果、改善转炉底吹效果等措施,使转炉冶炼周期缩短了2分钟。
日照公司中厚板厂2个月内实现5万余吨高级别管线钢的成分、工艺调试和高效交付;热轧厂成功生产2.75毫米×1900毫米极限宽规格产品,首单供货3万吨,刷新产线纪录,增效明显……
五大经营体疆场竞逐
变革开展以来,日照公司中厚板、热轧板、冷轧板、出口、化产等五大经营体,在结构优化、成本削减、用户拓展、技术攻关等方面全力推进。
“原来是营销单打独斗,现在是产销研‘铁三角’联动拓展市场。”孟祥瑞介绍,制造、营销、研发实时响应市场需求,三方全时互联,确保从用户端到制造端“信息1小时内直达”。特别是针对某汽车用大梁钢表面“黑灰”问题,日照公司的热轧团队迅速对标国内知名企业,采取控温、精轧提速、驻厂跟踪等措施处理,用户满意度大幅提升。
“竞争在市场,竞争力在现场。”该公司冷轧板经营体负责人徐卫国指着一张“用户地图”向《中国冶金报》记者介绍,该经营体目前已派驻30余名生产骨干常驻重点用户生产现场,提供技术支持和成本优化方案。其中,技术员董立华深度挖掘用户新机型开模需求。截至6月份,该用户月均采购日照公司产品的份额提升了20%以上。
“不仅要卖钢材,还要卖解决方案。”中厚板产品研究所主任师、山钢集团首席专家侯东华,从“坐在实验室改参数”变为“马不停蹄地出差”“蹲在用户产线调工艺”。当得知某搪瓷钢厂需要一种新型搪瓷缸用钢时,他多次上门敲定解决方案和技术参数,团队在轧机旁连续奋战调试,成功拿下该用户订单。
该公司的出口经营体带着钢材样品走访多国,“因地制宜”调整性能——销往中东的钢板增加耐高温涂层,销往非洲的钢板强化抗腐蚀性能。
五大经营体协同作战,共同编织起高效协同创效网络。黎明下的成品码头,海浪轻轻拍打即将驶向深蓝的货轮。船舱里满载着的山钢热轧卷将用于国外重点项目建设。“向海图强不是口号,而是广大职工的具体行动。”日照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云鹏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说,“当所有职工都树牢了市场意识,开始算账经营时,钢铁巨轮就拥有了破浪的动力。”
5月份的一天,日照公司热轧厂的轧钢工们领到了绩效奖,数目远远多于今年初。在轧线火花映照下,日照公司最坚韧的改革基因正在熔铸。
《中国冶金报》(2025年07月08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