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换一次空压机主油泵联轴器,不光是体力活,还是精细活。”
“行车得把那个大齿轮箱盖稳稳吊起来,碰撞齿轮是常事。最让人悬心的还是那箱盖侧面的密封,拆装时稍有不慎就容易返工。”
同事们的对话,成了机械设备区域工程师田刚心中的“大石头”。他深知,每年十几次的更换作业,一次长达6小时的停机、每一次可能发生的密封损坏返修都是成本的损失。
“这笔账,不能这么算下去了,必须找到更优解。”
与其被动承受,不如主动破局。田刚联合创新团队成员谢家林、向明召组成了攻关小组。他们首先明确工作目标,在保障设备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彻底解决这个耗时、耗材、耗力的痛点。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
“能否在齿轮箱盖上开一个工艺孔,直达核心操作点?”田刚指着图纸思索着。
“再装上堵头密封,用的时候打开,就是现成的操作通道!”向明召思路瞬间打开。
但这绝非易事。精准定位内部顶丝位置,需要深厚的功底和毫米级的测量。在庞大坚硬的铸铁箱盖上加工出直径仅20毫米的小孔并精细攻丝,更是充满挑战。
面对困境,团队没有丝毫退缩。“用硬质合金刀具!”他们果断决策。没有合适的加工设备?那就创造条件现场攻坚!
在狭小的作业空间里,团队成员轮番上阵,眼神专注如炬。他们选用特种钻头和丝锥,用超常的耐心,在坚硬的铸铁上一点一点“雕琢”出了那个精确的小孔。
考虑到铸铁加工可能产生细微裂纹的风险,他们采用了专业的渗透探伤方法,对加工区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确保箱盖结构可靠。
当这个小孔首次用于更换联轴器,效果令人惊叹,技术人员通过这方寸之间的“窗口”,流畅地完成拆顶丝、移油泵、换联轴器、紧螺丝等一系列操作,全程不到30分钟!
每年为15台机组更换联轴器,不仅工时成本节省了96%,还彻底避免密封件频繁损坏,省下近4万元工时及备件费用!
“过去主油泵联轴器检修就像给空压机动一次‘开刀手术’,通过检修方式创新,现在我们用‘微创’技术直达病灶,省时省力又降本”动力技术主任师谢家林深有体会地说。
如今,齿轮箱盖上那个DN20小孔,被大家称为“效益之眼”。它默默见证着创新团队将“算账”理念化为行动自觉,以攻坚克难的韧劲穿透铸铁壁垒,用开拓创新的思维,撬动了效益杠杆。(武芳 樊容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