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钢铁物流运输部铁路车间的生产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扳手为笔、以钢轨为纸,用一个个创新改造方案,将“算账经营”的理念写进铁路运输的效率账本里。
算好“止损账”,让移动的轨道“定下来”
重车线轨道位移曾是困扰生产的“老顽疾”,每月6次的卡阻故障,每次30分钟的抢修时长,让列车延占费像流水般流失。“不能让轨道‘任性’移位,更不能让效益跟着跑偏!”班组立下军令状。
他们跳出“扣件固定”的思维定式,创新采用机械限位装置,像给轨道装上“限位器”,精准锁定轨距在4-10mm的最优区间。改造后,轨道再无位移,故障彻底清零,双台设备每年省下8.2万元延占费。
算活“效率账”,让晃动油缸“稳下来”
迁车台油缸的“摇摆不定”,曾让对位信号频频“罢工”,单列车平均中断0.5小时的记录,成了班组的“心头刺”。“与其被动抢修,不如主动防控!”他们打出组合拳:“V形支承座”给油缸装上“稳定器”,将晃动幅度砍去90%;精准调试感应装置,让信号“到位即停”;每周检查的标准化制度,给设备上了“保险栓”。
如今,迁车台对位成功率100%,日均处理能力提升12.5%,双台设备年省41.61万元。
算实“产能账”,让跑偏大臂“准起来”
拨车机大臂的“不听话”,每月造成4次故障,直接导致1920吨的卸载损失。班组带着“放大镜”找症结,在一次次试验中锁定方案:90度位置安装带橡胶缓冲垫的机械限位,堆焊加固让设备“扛得住冲击”。
改进后,大臂定位分毫不差,作业节拍缩短0.5小时,双台设备年省5.5万元。
全年55.29万元的节约额是检修班组用扳手拧出来的效益。(张明 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