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轧厂,“算账经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每个班组、每位职工的实际行动。他们全面开展“持续发力奋战三季度,加压奋进冲刺下半年”专题形势任务教育,全员践行“三个一”文化理念,从设备运行的每一度电、让生产流程的每立方煤气、铸机产出的每一吨钢算起,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算账经营落到实处,让每一分钟投入都干出“增”效果。
让每度电都用在“刀刃上”
正值棒三自动化班的交接班会,班组职工围着控制柜讨论参数优化。“旋流池水位忽高忽低,两台泵不停切换,电流跳得像‘过山车’,白白消耗不少电能啊!”班组员工刘斌指着屏幕说。
针对旋流池水位控制问题,刘斌带着“账本”到现场测算:一台250KW的泵每天多运行几小时,一年就损失几十万元。他们给水池装上“智能水位计”,改造后单泵稳定运行就能满足生产,每年节电相当可观。
轧线检修时的“待机浪费”也被盯上。“以前轧机停了水泵还在转,检修4小时就浪费近千度电。”技术员殷园带头给水泵装上“联动开关”,让水泵跟着主轧线启停“自动走”,每年又省30余万元。
换辊时加装压力传感器,检测到换辊信号就自动“降频”,这个“小动作”每年再省近3万元。
班组把三本账算下来,这都是实实在在省下的“真金白银”。
让每立方煤气都“跑不掉”
转炉煤气回收区域,激光分析仪正实时显示数据。“以前老式分析仪反应慢,不少煤气白白溜掉,看着真心疼。”煤气回收班组技术员李子友拿着新旧设备对比表说。
班组算过一笔账:回收每滞后1秒,每吨钢少收0.1立方米煤气,全年估计会损失煤气20余万元。他们将柜式分析仪换成激光分析仪,响应速度大幅提升。
新设备装上后,职工们又细化“维护账”:校准周期从每月1次延长到每季度1次,每次校准从2小时压缩到20分钟。“以前校准要停机,现在模块化安装,边生产边校准,既安全又高效。”技术员小李说。
通过优化激光光谱检测模式,解决了氢气干扰问题,数据更精准。改造后每吨钢多回收1立方米煤气,全年增收近300万元。
让每一分钟都产出“效益钢”
连铸车间里,为满足宽板轧制品种、规格要求,需要提供不同厚度的断面铸坯。“以前板坯倒方像‘挤牙膏’,两台天车互相等,太影响效率了,铸机多等1小时就少产200多吨钢。”连铸板坯班组班长汪志刚边翻着生产日志边说。
后来,班组职工建议把天车“串行作业”改成“平行作业”,充分发挥天车效率,不做“无用功”。流程优化后,两台板坯连铸机每次倒方可以节约35分钟,相当于全年可以增效100余万元。
现在在连铸车间常听到职工经常说一句话:“少等一分钟,多产一吨钢,这账越算越带劲!”(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