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节能环保

重锤敲响节能战鼓
——首钢通钢多措并举开启节约用电新模式

2019-06-27 09:23:00

  本报通讯员 陈世宇

  电,是能源消耗的大指标,也是节能挖潜的关键控制环节。2019年初以来,首钢通钢公司将能源消耗管控纳入重要日程,特别是在用电控制上敲响重锤,通过创新管控,做好电能优化“加减法”,开启节约用电控制的全新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

  做减法:探索“另类”错峰生产模式

  利用“错峰”生产“做减法”,减少用电量、降低消耗,是该公司节约用电的重要举措。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部分产线效果不理想、降耗不明显的问题。如该公司炼钢生产线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因连续满负荷生产,单独靠“停”与“启”的错峰生产模式根本无法实现。

  随着节能挖潜步伐的不断加大,该公司将目光聚焦到降耗不明显的问题上。在不能随意启停设备的情况下,能不能从生产组织上获得收益?他们打破原有思维定式,在数据分析上狠下功夫,搜寻解决难题的方法,对多年用电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逐步将降耗低的问题锁定在产量、主轧机电机及比例关系上。通过对比,他们发现主轧机电机用电量最大,是优先的节约用电目标。

  该公司迅速组建峰谷攻坚小组全面跟进,详细分析产品厚度规格与主轧机电机用电量各项参数,借助现有的MES系统(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和能源消耗记录表对6000块板坯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了解决难题的突破口。

  为解决难题,该公司在可视化、正向激励、优化管理上下功夫,一方面在操作台、办公室制作“峰谷时钟”,生产什么规格,什么时间是用电高峰,什么时间是用电低谷,提醒操作人员错峰生产,加深职工对峰谷控制的认识,时时刻刻提醒职工牢记峰谷时段操作。另一方面,他们以2.75毫米为界线,制订《炼钢薄规格错峰生产攻关方案》,采取相关奖励措施,促使职工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在“另类”错峰生产组织中,该公司不断采取措施,进一步优化管理,针对有些工段的操作人员在夜间超量轧制,不符合生产要求,而有些工段的操作人员只在低谷时生产相关薄规格产品,致使用钢总量达不到目标总量等问题,每天派专人严格检查,如发现超量轧制,剔除当班错峰产量,引导职工按标准化作业。

  一系列管控措施的有效实施,薄规格产品生产数量峰谷比发生明显变化,在完成薄规格产品生产任务的同时,“谷”时生产的薄规格产品明显多于“峰”时,1月份至5月份实现降本37.32万元。

  做加法:成功投运“余热发电”新项目

  创新改造,有效利用现有能源“做加法”,增加发电量,是近两年来该公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效益增长新动能的又一创新亮点。

  走进该公司炼钢生产线蓄热间,一组崭新的管路呈现在笔者面前。提起这组新增的管路,职工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据当班的一位职工介绍,“这是‘余热发电’新项目增设的管路,于5月初正式入网投产运行,现在每天可以发电1.6万千瓦时。”据该公司炼钢生产线设备管理室人员核算,5月份以来,该项目已成功发电64万千瓦时,增效近32万元,此项目每年可增效300万元。

  据悉,以往该公司在转炉冶炼过程中产生大量饱和蒸汽,这些蒸汽经减压并入公司低压管网,冬季用于供热,到了夏季,为保生产不得不将大部分余热蒸汽放散掉,能源处于半浪费状态。

  为积极响应节能减排要求,扭转蒸汽浪费现象,达到回收能源、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该公司将此工程作为重点,全力组织推进。该公司经过外出考查、厂家投标等一系列工作后,该工程于2018年12月20日正式开工。该公司组建了创新改造工程项目组,全程推进项目建设工作。

  此类工程改造在该公司尚属首次,零经验是工程开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为确保工程低投入、高质量推进,该项目组成员多次外出学习,到先进企业“取经”,比质比价,优化项目推进方案,并结合生产实际,选择合理的施工场地。2019年年初,工程建设全面铺开,该公司在原有蓄热器与分汽缸之间的蒸汽管路并联增设一根管路,当夏季蒸汽用量不大时,转炉产生的饱和蒸汽可以通过新增管路用于发电。

  与此同时,在工程设计上,该公司对部分设备选取了远程自动化控制模式,无须人工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工成本,减轻了岗位职工工作压力。

  5月8日,该工程顺利并网,满足了能源回收发电的要求。经过一个多月的试行,该公司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标志着“余热发电”新项目实现成功投产运行。

  《中国冶金报》(2019年06月27日 08版八版)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