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节能环保

完善碳交易 设立“碳边界” 探索减排径 寻找转型路
欧盟政企合力 彰显碳中和雄心

2021-06-25 17:16:00

  刘献东
  2019年12月11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洲绿色新政”,力争到2050年使欧洲成为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大陆。欧洲钢铁联盟认为,由于目前的冶金技术水平已基本达到极限,钢铁工业的碳中和之路,实际上是一场技术革命。此外,欧盟钢铁行业计划完成重大的技术突破,既包括自身制造工艺的革命性技术突破,也包括支撑下游行业实现碳中和的材料解决方案。
  欧盟钢铁行业已开始着手研究一系列碳中和解决方案,并确定了碳减排的2条主要技术路径,也就是前两期内容中介绍过的智能碳使用技术路径和碳直接避免技术路径。本期内容将要介绍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碳边界调整机制,同时将谈及其在低碳冶金领域的投资情况,以及各钢铁下游行业的低碳转型方案。
  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目前世界主要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有: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CN-ETS)、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美国加州碳排放权交易机制(California-CAT)、新西兰碳排放交易体系(NZ-ETS)。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建立于2005年,是全球首个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占国际碳交易总量的3/4。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是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一块基石,也是其应对气候变化、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方法之一。该体系是世界首个主要的、也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在全球31个国家内运行。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按照总量管制和交易的原则运作。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中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具有一个上限。在该上限内, 企业购买或获得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并可以按照自身需要在企业间进行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交易。每年年终,企业必须缴纳足够的配额以抵消其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否则将面临高额罚款。如果一家企业的排放量减少,则可以储存起剩余的配额以备未来之需,或将剩余配额向另一家缺乏配额的企业出售。碳配额交易具有灵活性,并且有助于企业的碳减排成本最低化。
  截至目前,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共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为第一阶段。该体系成立元年,就实现了3.6亿吨二氧化碳的配额现货交易,交易金额超过72亿欧元,期货、期权交易规模更为可观。
  2008年1月1日~2012年12年31日为第二阶段。到第二阶段截止时,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相较1980年减少了19%,而经济总量增幅达45%,单位GDP能耗降低近50%。
  2013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为第三阶段。欧盟将该阶段碳减排目标设定为总量减排21%(2020年相比2005年),年均减排1.74%。
  2021年~2030年为第四阶段。该阶段内,欧盟将配额的年度减少幅度提高至2.2%,并增加碳市场稳定储备,以增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作为投资的驱动力;继续分配免费配额,并确保免费碳配额有利于碳泄漏高风险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多种低碳融资机制帮助工业和电力行业应对低碳转型所带来的挑战。
  欧盟范围内关于免费碳配额的分配方案,在EU-ETS发展的第三阶段才有了结果。由于各企业的实际申请分配量超出了免费分配的总额,自2013年起,欧盟委员会通过修正系数使配额比例减少约11%;随着可用配额比例的逐年减少,修正系数逐年增加,到2020年时达到22%。到了EU-ETS发展的第四阶段时,欧盟委员会决定将免费碳配额分配制度再延长10年。同时,还对免费分配额度的基准值进行了两次更新,以体现自2008年以来社会科技的进步。
  欧盟的碳边界调整机制
  欧盟建立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是实施绿色新政(Green Deal)的关键步骤之一。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碳泄漏,即一个发达国家采取碳减排措施,可能会导致该国国内高能耗产品转移到其他未采取碳减排措施的国家。
  2020年3月4日~2020年4月1日为建立碳边界调整机制路线图的制订阶段,2020年7月22日~2020年10月28日为公众咨询阶段,2021年3月10日欧洲议会就碳边界调整机制决议进行了表决,并且通过了该决议。
  相对于绿色新政其他的关键计划,建立碳边界调整机制这件事一直饱受争议。有些人认为,此举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定,同时容易引起贸易争端,还有部分人认为欧盟是在利用气候问题设置新的贸易壁垒。
  但是,欧盟推进建立碳边界调整机制的决心很大,并于2020年7月下旬发出社会调查问卷,就CBAM的各种实施方案启动了意见征询。对若干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关税,要求国外生产商或进口交易商通过碳排放体系购买碳配额,对欧盟本土及进口的高碳产品征收碳税等。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的制订者也表示,不会构建“给欧盟内部企业免费的碳配额,而对同一类型进口商品征税额外的关税”的政策框架。
  根据欧盟目前的碳市场情况,今年初以来,碳价在1月份~2月份已连续多次飙升,并不断刷新历史纪录。1月7日碳价增长至35欧元/吨,2月4日破38欧元/吨的新纪录,3月12日碳价为43欧元/吨,3月15日突破43欧元/吨后回落,5月份反弹达到历史新高,价格为56欧元/吨。
  综合来看,尽管在碳边界调整机制的建立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与变数,但预计在2022年上半年依然会有更深入的实质性进展。
  低碳冶金领域的投资情况
  欧盟预计钢铁行业实现冶金工艺的低碳转型,将产生至少200亿欧元/年的附加生产成本(即使采用现有最佳技术升级现有工厂)。
  安塞乐米塔尔(下称安米)预计,为了实现2050年的碳中和目标,其智能碳使用技术路径的资金投入为150亿欧元~250亿欧元。除此之外,用于建设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的成本为150亿欧元~300亿欧元,在“直接还原铁-电弧炉”工艺流程中使用氢气的成本为300亿欧元~400亿欧元。截至目前,安米已在碳中和技术领域投资了约3亿欧元,其中欧洲投资银行已向安米提供了7500万欧元的贷款,支持其开展2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碳减排项目——Steelanol项目和Torero项目。这2个项目总投资金额为2.15亿欧元,主要通过将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气体转化为有价值的能源并加以利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其中,Steelanol项目共计投资1.65亿欧元,旨在有效捕获高炉中的废气并利用生物技术将其转化为生物乙醇,混合后可被用作液体燃料。
  蒂森克虏伯(下称蒂森)估算其实现碳中和的投资成本约为100亿欧元。其中,包括2条技术路径:碳直接避免技术路径和碳捕集与利用技术路径。德国联邦政府为其提供的资助金额为7500万欧元。
  瑞典钢铁公司(SSAB)计划于2026年向市场提供第一批绿色钢材,并计划与其合作伙伴LKAB公司、Vattenfall能源公司开展大规模投资计划,同时积极寻求公共资金援助。据悉,截至目前,其HYBRIT项目和绿色氢基工厂建设项目的投资成本为1.8亿美元~2.4亿美元。
  欧洲各国政府也制订了相关的碳减排计划。例如,德国政府于2020年7月份提出的“德国钢铁行业行动计划”。该计划基于碳中和目标,围绕在全球钢铁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避免碳泄露、携手推进转型3个方面制订的行动计划。据悉,德国政府计划到2023年前投资约10亿欧元以实现碳中和。部分重点项目包括:KlimPro-Industrie项目,计划到2025年至少投资8000万欧元;氢气类项目,计划到2020年至少投资1500万欧元,到2024年至少投资约4.3亿欧元;基础材料行业的碳直接避免项目,计划到2023年投资约3.7亿欧元。
  除此之外,如果整个欧洲钢铁行业通过利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实现碳中和,则需要投资1000亿欧元~1500亿欧元用于建设清洁能源基础设施,以运输和储存1.5亿吨/年~2亿吨/年的二氧化碳。
  欧洲氢能组织认为,到2030年欧盟的氢能行业将耗资约4300亿欧元。根据欧盟的氢能路线图,到2050年欧洲对可再生氢能源的累计投资可能高达1800亿欧元~4700亿欧元,而对于低碳化石燃料的投资金额则为30亿欧元~180亿欧元。
  面向下游行业的低碳能源转型方案
  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革命是相互影响的。自欧洲钢铁行业推动实现碳中和以来,各钢铁下游行业也发生了变化。例如,针对家用电器方面,欧盟委员会实施了生态设计立法(Ecodesign),涵盖了10类产品:洗衣机和烘干机、洗碗机、电子显示器、家用冰箱、光源、具有直销功能的冰箱、外部电源、电动机、电力变压器、焊接设备。其中,电力变压器的制造标准将于今年7月份正式生效,由于该标准的能耗要求非常高,将为取向硅钢的新产品研发和应用技术研究带来新的挑战。
  欧盟运输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2.3%。根据欧盟绿色新政中的交通运输体系绿色转型计划,为了实现碳中和,交通运输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计划到2050年减少90%;将利用“连接欧洲基金”(Connected Europe Facility)等融资工具,推动打造智慧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提高可持续替代运输燃料的产量并扩大配套基础设施的部署范围,到2025年,欧洲零排放以及低排放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300万辆,并部署大约100万座公共充电站与替代燃料加注站;通过提出更加严格的内燃机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法规、在公路运输方面开展排放权交易等方式大幅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此外,欧洲汽车制造协会于2020年1月22日也发布了配合实施欧洲绿色新政的计划。
  值得关注的是,欧洲汽车行业的低碳转型计划已经开始同步倒逼钢铁行业的行动进程。以德国宝马汽车公司为例,该公司承诺将采取超越其集团范围内的实质性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保护全球气候。据悉,宝马汽车公司的低碳转型战略是从供应链、汽车生产制造和汽车使用阶段3个环节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倒逼钢厂配合其提出更进一步的碳减排解决方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滕珊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