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节能环保

南钢:将有序开展“双碳”工作

2021-09-16 08:27:00

  本报记者 邵启明 通讯员 刘微微
  近年来,南钢以打造“美丽的都市型绿色钢厂”为目标,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投入80多亿元用于环保提升和生态保护,实施环保治理和节能改造项目100余项,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降耗、环保治理设施,先后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发展标杆企业”“钢铁行业转炉工序能效领跑者”等称号,这是南钢推进“绿色”“智慧”“人文”“高科技”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和实践成果。
  “十四五”期间,南钢将有序开展“双碳”工作。
  提高发电效率
  早在2015年,南钢就通过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对能源生产、使用过程予以控制和不断优化,通过采取节能监测、能源审计、管理评审、节能考核等措施,建立了科学、规范常态化的能源管理机制,为能源管理绩效提升奠定了基础。
  在生产过程中、该公司将污染物当作“放错位置的资源”加以控制和利用,逐步形成铁素循环、固废循环、水循环、能源循环“四个循环链”。该公司是钢铁行业首个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企业,与世界银行签署了温室气体减排购买协议,也是钢铁行业唯一通过“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验收单位。
  为控制煤炭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该公司加快了新能源利用的步伐,优化能源结构,从源头控制助力节能减排。2020年,该公司已建成装机30兆瓦光伏发电,年发电3000万千瓦时,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万吨。2020年10月份,国内首台新型智能轨道电动机车正式在该公司上线运行,标志着大型工矿企业调度机车迈入清洁能源新时代,相比内燃机车,每台新型智能轨道电动机车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37吨。近年来,该公司外购清洁能源(天然气)的比例也在逐步提升。
  提升余热余能发电水平是提高钢铁系统能效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钢铁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公司将亚临界发电技术应用于钢厂煤气发电机组,建设了120兆瓦超高温亚临界高效发电机组,发电效率提升20%以上。目前,该公司正在建设第2台120兆瓦超高温亚临界高效发电机组,替代现有高温高压机组,发电效率提升30%以上,年减少外购电3.6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万吨。该公司在电炉炼钢工序采用汽化冷却技术,吨钢余热蒸汽回收量达到130千克,年可增加3000万千瓦时余热发电量,减少碳排放2万吨。
  加强低碳技术合作
  “十四五”期间,南钢将推广应用高效能源节约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通过科技进步促进能效水平及减碳能力;强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环保精细化管理水平,助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十四五”期间,该公司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通过外购用电,建设光伏发电机组、储能系统、风力发电项目,实现多能互补。该公司正在筹划二期光伏发电项目,拟在20.5万平方米厂房屋顶建设19兆瓦发电机组,预计年发电130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9000吨;当前正在谋划建设储能电站,拟投资2亿元建设10万千瓦时储能装置,合理分配用电。该公司正逐步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利用比例,使多能互补成为余热余能发电的必要补充,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及低碳发展。
  该公司协同推进物流的绿色化、低碳化,今年拟投资进行内燃机车电力化改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该公司利用成立的英国研究院、日本研究院与国外同行进行合作,吸取国外的减碳经验,提高自身减碳水平。目前,该公司正与韩国现代汽车集团携手成立低碳研究院,指导低碳技术的研究。今年,该公司与中石化体系内具有最强碳捕捉技术的南化公司开展了“双碳战略”合作,在优化碳足迹、捕捉碳元素、减少碳排放、实践碳中和等方面,双方会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上获得新的突破。
  当前,该公司正有序推进铁区一体化智慧中心、智慧运营中心、钢轧一体化智慧中心建设,三大中心建成后,将实现大规模集控、无边界协同、大数据决策、智能化运营,组织模式和生产模式同步变革,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该公司将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智能制造,以实际行动勇担时代使命,将稳步有序地开展“双碳”相关工作,为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冶金报》(2021年9月16日 08版八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