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节能环保

助力“千亿绿钢”行动的闽陕企业力量

2023-02-16 13:48:00

  本报记者 张苓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绿色”主旋律在钢铁行业的实践路径更加明晰。新年伊始,以绿色低碳钢材为起点,以绿钢标准为引领,以绿色认证为手段,以绿钢采购为抓手,以绿色金融为助推,引导建筑钢材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的“千亿绿钢”行动启动。与此同时,福建省发布的2023年重点项目名单中,“龙岩漳平市龙钢智能化钢铁工业4.0定制化生产示范项目”名列14个钢铁项目之中,这也是我国钢铁行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标志性项目。
  带着新春项目开工建设的讯息,福建漳平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和芳,兴华财富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华财富”)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茂春一行于1月31日到访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鼓”),基于“龙岩漳平市龙钢智能化钢铁工业4.0定制化生产示范项目”推进双方合作,在“千亿绿钢”行动中助推兴华财富与陕鼓在智慧、绿色、低碳等方面的合作。
  兴华财富钢铁转型“4.0”起步早
  钢铁行业是“千亿绿钢”行动重要原材料的供给者。参与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升级的企业,其经营理念、组织模式、产品结构等深层次的改革和转型与“千亿绿钢”行动息息相关。
  事实上,兴华财富集团钢铁转型4.0起步较早。据了解,兴华财富集团是改革开放初期创建的企业,由军队转业干部陈茂春组织复退军人一手创办。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该企业现已形成以钢铁为主业、多元产业协调发展的企业集团。一直以来,享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国企业500强”称号的兴华财富,其“数智转型,服务实体”的创新实践,是新时代钢铁产业数字化转型的“4.0”升级版。近年来,该企业通过积极推进“钢铁转型4.0、工业互联网4.0、农业开发4.0、乡村旅游4.0”四个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项目,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兴华财富的钢铁转型“4.0”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打造钢铁科技一二三四五,实现工业4.0发展不落伍。”这句话不仅是兴华财富的一句口号,还是力推该企业钢铁产业数智转型和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其中,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建设智能化工厂就是钢铁转型4.0的核心之一。
  “兴华财富创新发展钢铁转型4.0,建设龙岩漳平市龙钢智能化钢铁工业4.0定制化生产示范项目,是中国民营企业投身发展民族工业的一种情怀。”陈茂春在与陕鼓的交流中这样表示。
  为促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2018年漳平市政府招商引进兴华财富集团,成立福建龙钢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继续实施该项目建设。双方于2018年6月27日签订项目投资合同,建设年产800万吨智能化、千亿级钢铁工业4.0定制化生产示范项目。
  项目分3步建设3条产线,将依托已有的中联钢信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龙钢“五厂一控”“五部一管”双平台,对钢铁生产经营模式进行创造性的革新,真正实现基础工程再造、工艺流程再造和管理流程再造,形成装备自动化、产线智能化、管理信息化,最终实现定制化生产,打造新型钢铁工业4.0示范企业、5A级工业旅游景区。
  而在该项目的倾力打造中,也凝聚着陕鼓“能源互联岛”系统解决方案在钢铁绿色转型升级实践中的创新优势。围绕该示范项目智能化、绿色化建设需求,通过陕鼓钢铁能源互联岛方案将实现钢铁企业与城市的共生、共存、共融、共同发展,实现企业和区域的低碳节约绿色高质量发展。
  陕鼓“钢铁能源互联岛”的绿色创新引擎
  作为中国钢铁行业优秀品牌供应商、中国钢铁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品牌企业,分布式能源领域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陕鼓与兴华财富的合作从陈茂春1999年开启“钢铁之旅”开始,双方在“实业兴国”“钢铁报国”实践中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友谊。
  近年来,陕鼓以助力钢铁行业和区域经济绿色发展为己任,积极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聚焦分布式能源,深化服务型制造转型,践行“要为客户找产品,不为产品找客户 ”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绿色节能技术和方案,为全球客户提供以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为圆心,集设备、EPC、服务、运营、供应链、智能化、金融七大增值服务为一体的“1+7”智慧绿色系统解决方案,助力各领域客户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多年来,陕鼓能量回收及输出的装机总功率为24.07GW,年减排二氧化碳1.56亿吨,为节能减排和社会经济绿色生态发展持续贡献陕鼓价值。
  “包括世界一流储能技术在内的陕鼓低碳节约高效的钢铁能源互联岛系统解决方案,将助力福建龙钢和城市实现共融、共生、共存、共同发展。”陕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宏安表示。目前,陕鼓通过把世界一流的储能技术与获得中国工业大奖的能源互联岛技术结合,创新开发的低碳节约智慧能源互联岛方案,可帮助用户实现降本、降碳、增盈,正在为区域经济绿色发展构筑良好生态赋能。
  记者了解到,陕鼓的“钢铁能源互联岛”契合“千亿绿钢”行动目标。陕鼓基于对钢铁工艺全流程的理解和自身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丰富实践,创新研究开发了钢铁能源互联岛系统方案,围绕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和用能特点,并结合钢铁企业周边区域的用能需求、资源禀赋,可实现能源的清洁、环保、可靠和高效利用,构建具有钢铁流程特色的节能、固碳、减排、增值的新模式,助力钢铁企业生态绿色和高质量发展。
  在电力方面,陕鼓结合钢铁企业的工艺流程和用电特点,将陕鼓创“三个世界之最”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方案与陕鼓特色的钢铁全流程能效升级方案、钢化联产系统方案有机结合,产生稳定、低成本的电力,满足钢铁企业用电需求。在绿色能源利用方面,陕鼓利用钢铁企业综合料场、轧钢、机修、产品库房等建筑屋面,并充分利用钢企所在区域的公共服务建筑物屋顶铺设光伏系统产生绿电,既向钢铁企业提供绿色能源,还可双向传输,向区域其他用电企业提供绿色能源。陕鼓同时还可以利用钢铁企业自身场地,根据企业所在地的风力资源,建设风力发电系统,产生绿电并入厂区配电系统,优化钢铁企业的绿色能源结构,降低企业碳排放。在供热供冷方面,陕鼓充分利用钢铁企业的烧结余热、焦化余热、转炉余热、轧钢余热等各类余热资源,根据全厂蒸汽平衡利用情况,采用陕鼓先进的冷热一体化方案,为企业周边的办公区域、商业住宅、酒店等场所提供可靠高品质供热供冷服务,既为企业带来稳定收益,又为社会供应低碳绿色热源。在气体供应方面,陕鼓利用钢铁企业制氧系统,为企业所在区域的医疗设施提供医用气体供应,拓展企业在社会民生领域的参与度,发挥钢铁企业服务社会最大化作用;并可为城市其他工业提供氧气、氮气、氩气,满足城市其他企业的用气需求。陕鼓钢铁能源互联岛正在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在某钢焦一体化企业300万吨/年焦化、270万吨钢/年的产能置换项目中,陕鼓从钢焦一体化全产业链入手,通过节能降耗、能源梯级利用、综合能效提升、资源及经济循环等措施,为用户节约一次性投资2.22亿元;每年降低运营成本1.48亿元;同时,每年减少碳排放17.336万吨,有效改善了钢铁企业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大气治理、生态环境。在环渤海地区某400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能效升级优化项目中,陕鼓通过“能源互联岛”方案以及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等“专业化+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实现了在能源高效利用、余能回收、能源系统匹配、智能管控等方面的全面优化提升,为客户创造了价值。
  与此同时,陕鼓聚焦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创新正不断夯实钢铁能源互联岛的科技硬核,成为助力“千亿绿钢”行动优势所在。陕鼓创新的“能源互联岛”技术和方案获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陕鼓城市能源互联岛低碳节约智慧方案获中国十大碳综合示范典型案例;陕鼓第三代冶金高炉余热余压能量回收装置效率已高达94%,节能发电成效显著。与此同时,陕鼓基于自身在工业流程能量回收发电领域技术及系统关联技术优势,首创的冶金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同轴机组BPRT、烧结余热回收与烧结主抽风机联合驱动机组SHRT应用技术荣获联合国国际能效合作伙伴关系组织(IPEEC)“十大节能技术和十大节能实践”奖,并获得2019世界制造业创新产品金奖;研制的AV80-BPRT机组节能效果达到了50%,并已形成冶金大型高炉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同轴机组全系列开发能力,为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动“千亿绿钢”行动持续创造绿色动力。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滕珊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