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松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3月11日,大冶特钢1号门东侧锻造厂房旁的空地上,一场以“植树造景 逐绿而行”为主题的植树活动拉开帷幕。
冒着绵绵春雨,大冶特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文学带领公司管理层与青年志愿者挥锹培土,栽下一株株树苗,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长江生态廊黄石段道植入勃勃生机。在植树现场,刘文学强调:“‘双碳’目标是我国向世界的庄严承诺,更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大冶特钢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引领,争做世界特钢领域的绿色标杆。”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大冶特钢便将绿色发展融入血脉。从屋顶光伏到储能电站,从高炉煤气精脱硫到固废循环利用,这座百年钢城以技术创新为笔,在长江之畔书写着“绿色钢城”的崭新答卷。
绿色能源“做加法”
屋顶光伏点亮低碳未来
俯瞰大冶特钢厂区,一片片蓝色光伏板覆盖在厂房顶棚,犹如波光粼粼的海洋。自2023年5月并网发电以来,该公司25兆瓦屋顶光伏一期项目年均发电量达2200万千瓦时,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1.57万吨,年创经济效益400万元。该公司电力科科长李煜介绍说:“二期21兆瓦项目投产后,光伏总装机容量将达46兆瓦”。
污染排放“做减法”
源头治理打造无尘钢城
在大冶特钢炼铁料场,上料班班长陈雪松轻点鼠标,无人堆取料机精准作业,鹰眼系统实时监测粉尘,雾炮自动喷洒降尘。这座长江边的露天料场曾饱受扬尘困扰,经过改造后,已成为全封闭智能无人料场,与江畔“西塞山前白鹭飞”巨幅彩绘相映成趣。该公司能源环保部工程师周克成介绍:“去年5月份,高炉煤气精脱硫工艺投用后,大冶特钢用4道工序实现了硫化物源头截流。配合36亿元环保升级工程,大冶特钢厂区已达到‘天蓝、地绿、水清、夜静’标准。”
循环经济“创效益”
固废重生释放生态价值
在大冶特钢转底炉固废处理生产线,除尘灰、污泥经高温还原变身为铁锌资源。该生产线年处理20万吨固体废物,实现碳减排20万吨,年产值为11000万元。85万吨钢渣处理线可将尾渣加工成水泥原料,该生产线每年碳减排可达47万吨。“固废不出厂,既环保又创效益。”周克成表示,大冶特钢已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2024年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100%,产值突破了1.8亿元。
绿色基因融入血脉
百年钢城焕发新生机
从关停落后生产设施,到东钢厂区退城入园。从启动超低排放改造,到老焦化异地搬迁……大冶特钢的绿色实践从未停步。
“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刘文学在碳管理体系建设启动会上强调。2024年,大冶特钢启动了产品碳足迹核查,开发二氧化碳排放低的特钢品种,为下游客户提供“绿色钢印”认证服务。大冶特钢连续3年获评“绿色发展标杆企业”。
大冶特钢厂区内,新栽的树苗迎风舒展,与屋顶的蓝色光伏板、巨幅生态彩绘交相辉映。在厂区,屋顶光伏正在生产着清洁能源,无人堆取料机正在抓取物料。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钢铁企业,正以一场场“绿色革命”,打破人们对传统钢厂的刻板印象,将“厂在林中、林在厂中”变为现实。正如刘文学所言:“为人类文明提供绿色智慧的特钢,是使命更是未来。”春风又绿十里钢城,这座与长江共生的百年企业,正以绿色为底色,向着“世界特钢引领者”的目标坚定前行。
《中国冶金报》(2025年03月27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