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林智雄 潘国泰
近年来,面对严苛的新国标、骤然加剧的处置压力和成本风险,三钢集团资环科技公司迅速成立攻关小组,围绕钢渣尾渣资源化利用的“突围战”悄然打响。
不到两年时间,该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将“工业废料”点石成金,如今,成功开辟水泥熟料、沥青混合料、道路填充料等多条应用新路径,极大缓解环保压力,降低处置成本,实现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的绿色转型示范之路,为钢渣尾渣资源化利用提供“破题”样本。
快速响应:多路出击寻“生路”
钢渣尾渣是钢铁冶炼的主要固体废物,传统上部分用于水泥生产作为混合材料。2023年底实施的新版《通用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对此进行了严格限制,使钢渣尾渣处置遭遇“寒流”。钢渣尾渣处置难度陡增、补贴成本飙升。面对困境,2024年初,三钢集团资环科技公司成立专项攻关小组,一场覆盖烧结、水泥熟料、道路建设的多线“战役”全面铺开。
烧结工序成为降本增效的“稳定器”。该公司技术团队在泉州闽光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优化配比,成功将钢渣尾渣应用于烧结矿生产,效果立竿见影。这一创新举措迅速在泉州闽光、罗源闽光2个基地推广,不仅提升了烧结矿质量,降低了燃料消耗,还成为消化钢渣的“主力军”。据悉,仅在2024年,泉州闽光、罗源闽光分别添加钢渣尾渣2.74万吨、2.11万吨,罗源闽光概算节省补贴处置费用38万元。2025年仅前5个月,泉州闽光烧结工序就使用钢渣尾渣1.37万吨,三明闽光的钢渣精粉使用量也稳步提升。
熟料生产成为减碳降耗的“新引擎”。虽然新国标限制在水泥成品中掺钢渣,但是三钢集团资环科技公司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水泥生产的核心环节——熟料烧成。2024年1月份,该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深度合作,探索钢渣尾渣用于生产分相熟料的关键技术,该技术一旦应用,有望实现水泥熟料生产中二氧化碳减排10%、能耗下降10%的目标,潜力巨大。在地方科技部门的支持下,2024年,该公司与永安市万年水泥、大田县红狮水泥、大田县金牛水泥、福建水泥、漳平红狮水泥等水泥龙头企业密集开展试验。2025年,此项技术已在大田红狮水泥、永安金牛水泥实现规模化应用,成功消纳钢渣超3.3万吨,验证了其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成为道路建设安全可靠的“铺路石”。钢渣尾渣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成为另一个重要突破口。2024年4月份,三钢集团资环科技公司与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紧密合作,经过严谨试验分析,确认三明闽光、罗源闽光的钢渣尾渣完全符合道路用钢渣标准要求。随即,该公司技术团队将钢渣尾渣用在厂区道路和仓库地面的水泥稳定碎石层,累计使用约2.8万吨。经过近一年的观察,这些路面坚实平整,未出现拱起、开裂或膨胀等情况,证明了其工程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2025年,该公司计划深化与福建省建研院、福建省固体废物及化学品环境管理技术中心的合作,推进钢渣尾渣在市政道路集料及减污降碳方面的应用研究。
高速路面成为创新试验的“试金石”。为探索更高价值的应用,2024年4月份,三钢集团资环科技公司联合三明市路桥集团,尝试用钢渣尾渣替代天然砂石制备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试验结果显示,钢渣尾渣性能完全满足高速公路沥青表面层的严苛技术要求。2025年,该公司携手福建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三明市路桥集团,启动针对近海湿热气候区高速公路的“低碳高韧设计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该研究成果将应用于元溪高速、田安高速的钢渣沥青混凝土路面建设。目前,该项目的商务合作正在洽谈,即将进入实施阶段,有望一举解决钢渣资源化利用中的安全性与规模化难题。
持续拓展:让“错位资源”焕发新生
“钢渣不是负担,而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三钢集团资环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强调。
除了上述重点领域,钢渣尾渣的形状与级配在一定程度上与细砂类似,能够提供良好的填充效果,保证填充物的密实度,使非结构件有较好的稳定性,且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在经过适当处理后,能够为非结构件提供足够的支撑力,满足非结构件对填充料的基本强度要求,该公司正在积极拓展钢渣尾渣替代细砂作为填充料研究(预计年可消纳3万吨),并推动钢渣矿渣硅酸盐水泥的生产,目前月均需求已达2万吨~3万吨。
三钢集团资环科技公司的成功实践,为钢铁行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宝贵的“样本”。下一步,该公司计划联合科研机构、高校、建筑协会,共同制定钢渣资源化利用的地方标准,加速钢渣的“产品化”进程,让更多“工业废料”蝶变为“绿色建材”。这不仅将有效缓解钢铁企业的环保压力,降低处置成本,更能促进钢铁、建材、交通等行业的绿色协同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区域循环经济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
《中国冶金报》(2025年07月03日 06版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