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朱晓波)8月5日,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在山西太原联合召开资源型地区焕新研讨会。研讨会聚焦山西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来自山西省政府部门、山西钢铁行业协会、山西废钢铁应用协会、太原理工大学及钢铁企业等单位的代表围绕山西省钢铁行业碳减排重点、转型挑战、金融支持政策与实践等议题开展了交流。
会上,由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废钢铁循环利用:助力太原结构性降碳》(以下简称报告)发布。
山西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钢铁行业是山西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当地工业行业碳排放的第二大行业。在“双碳”目标下,推动钢铁行业实现公平、可持续的低碳转型对山西尤为关键。
报告认为,利用废钢铁不仅能促进钢铁行业减排,还能助力城市降碳和产业结构优化。报告提出,到2030年,通过提升电炉钢产量占比达到20%,长短流程废钢比分别达到20%、80%,太原钢铁行业的碳排放占全市碳排放比重将比2023年降低5%。
报告预计,到2030年,太原废钢铁资源供给缺口约为155万吨~253万吨。报告建议监管部门通过规划目标引领、加强钢铁行业碳管控、构建“内网”+“外网”回收体系、建设集聚化再生资源园区等方式,推动太原废钢铁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报告预计,到2030年,若太原全市废钢铁年回收加工能力提升至600万吨左右,废钢铁行业产值占工业行业总产值比重将从1.7%增加至3.8%,助力城市产业结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