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数据要素的嵌入和融合,超越了传统生产要素的基本属性与价值创造能力,形成了全新发展动能。
2024年2月,中冶赛迪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名单,这为中冶赛迪加快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近年来,中冶赛迪积极落实数字中国战略,从生产性服务业属性出发,加大数字化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并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项目管理、交付运维等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有力提升了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化、高效化、精细化水平,并通过新的生态为客户带来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更优体验和价值。
工程设计数字化
显著提升设计精度和效率
数字化设计是工程设计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中冶赛迪围绕业务建立起了数字化设计能力体系,大力推进数字化设计技术和平台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以设计手段的革新推动了生产力跃升。
在应用过程中,积极探索实践数字化协同设计新模式,将各专业的协同从施工图阶段前置到初步设计阶段,由传统的“一次协同”转变为“三次协同”。在陕西汉钢中厚板项目中,通过采用数字化设计的“三次协同”,实现了设计质量和效率的显著提升,相比传统二维设计方式下预估的设计周期提前了一个月完成发图。
加快研发了数字化高炉炉壳设计系统、数字化炼钢厂房设计系统等一系列数字化设计软件,使用参数化、智能化技术代替人工计算、建模、出图,应用项目平均提升效率50%以上,并实现从投标报价、工艺计算、提资、建模、仿真分析、出图及材料统计全流程覆盖。
针对改造项目特点,创新性地应用倾斜摄影、激光扫描等新技术,对既有工厂设备设施快速复原建模,并与BIM模型有机融合,探索出改造项目进行快速高效数字化设计的一条新路。
▲ 使用倾斜摄影、激光扫描技术高效开展数字化设计
中冶赛迪相继发布数字化标准40余项,高效指导各业务板块开展数字化设计,有效提升了可视化水平,显著降低了设计阶段错漏碰缺问题,提高了项目交付质量。
项目管理数字化
“赛迪轻呈”打通全过程数据传递通道
为推动数字化设计阶段的模型和数据贯通项目采购、施工各个环节持续发挥价值,中冶赛迪自主研发“赛迪轻呈”平台,打通设计、采购、施工全过程数据信息传递通道,实现一体化、全周期、精细化项目管理。
依托“赛迪轻呈”平台,无缝承接设计阶段的模型数据,打通设计套图与施工“工作包”之间的管理鸿沟,按施工单位习惯的方式,及时、有效、准确地收集施工工程量,进而进行基于工程量的成本核算及付款,实现“管进度”与“管成本”的有机统一。
“赛迪轻呈”平台的多项功能已在福建三钢本部高炉、陕西汉钢中厚板、四川达钢炼钢等几十个项目中普及应用,有效解决了二维图纸读图困难、应用旧版图纸引起施工质量问题、项目各方远程了解现场情况难等问题,获得普遍好评。
▲ 扫码查看三维模型和图纸版本
▲ 基于模型和数据进行精细化施工管理
交付运维数字化
实现数字孪生落地应用
中冶赛迪依托“赛迪轻呈”平台,以三维模型构件为载体,集成项目设计、采购、施工阶段工程静态数据,可实现数字化交付,并且通过融合工厂生产运维阶段实时动态数据,可构建基于数字化交付成果的运维平台和数字孪生应用场景。
数字化运维条件下,依托数字模型与现实世界中设备空间运动、状态感知等数据建立的映射关系,同步显示工厂的生产运行节奏和现状,以数据要素为基础,实现异常情况跟踪预警,生产作业实时监控,避免了传统运维方式工程信息查询困难、人工检测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端,有效提高了设备运维的效率和质量。
在广东韶钢7号高炉项目,打造了高炉冷却水系统可视化运维平台,实现2700多根冷却水管运维状态的精细化、可视化管控;在陕西汉钢中厚板项目,打造了数字孪生产线,依托实时数据实现每块板坯可定位追踪、数字模型和物理工厂实时联动的全产线数字孪生。正在实施的河南周口宽厚板全流程数字孪生项目,将打造集设备管理、安全监控、能源管网管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线三维可视化运维平台和数字孪生示范产线。
▲ 韶钢7高炉冷却水系统数字化运维应用
▲ 汉钢宽厚板数字孪生工厂应用
数字化创新成果价值获得行业认可
近年来,中冶赛迪数字化应用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40余项,其中,宝钢二号高炉快速大修工程获“龙图杯”全国BIM大赛综合组一等奖、印度塔塔KPO2号高炉项目和韶钢7号高炉大修项目获中国冶金建设协会BIM应用大赛一等奖、福建三钢本部高炉总承包工程获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竞赛特等奖、乐山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庆大学城文化宣教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创新杯”二等奖。
站在数字化转型的前沿,中冶赛迪将持续完善数字化设计的深度与广度,加快推进项目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和交付,推动数据要素卷入再生产创造价值,为推动行业技术发展,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