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炼铁事业部三号高炉车间的热风炉烟气脱硫系统旁,一群身着深蓝工装的身影格外醒目。他们中,有来自轧钢产线的技术骨干,有曾在检化验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支由六名转岗人员组成的团队,用“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的韧劲,在新岗位上书写着“转岗不转志”的奋斗篇章。
跨界转型:从“熟手”到“学生”的归零心态
“第一次走进炼铁事业部三高炉车间的中控室脱硫班组,看着满屏跳动的数据,比当年刚参加工作还紧张。”曾在轧钢厂工作12年的唐炼坦言。脱硫系统涉及化学工艺、设备运维、环保监测等多领域知识,与传统轧钢岗位的操作逻辑大相径庭。为了跨越专业鸿沟,团队成员从零起步,开启“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设备厂家调试期间,他们跟着技术人员爬高塔、钻管道,用手机拍摄300多张设备细节图;下班后围坐在一起,对照岗位规程逐字逐句梳理操作要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出口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粉尘浓度等关键指标。
来自制造管理部的何勇,曾擅长取样、制样、检测等相关领域工作,如今却要在现场实操中“摸门道”。为了掌握脱硫塔内部结构,他随身携带着笔记本每天泡在现场,钻穿在现场的各个管道和阀门之间,用记号笔标注出管道走向图;都是为了方便大家更加熟悉现场操作,为了进一步理解“石膏法”脱硫原理,团队邀请烟气脱硫专家开展了5次专题类培训,他的笔记本上写满了“CaCO₃与SO₂反应方程式”“钙硫比调节口诀”。“现在走到设备旁,不自觉就会‘望闻问切’——听泵体声音是否异常,看管道接口是否有结晶,这是新岗位教会我们的‘职业病’。”何勇笑着说。
破茧成蝶:在攻坚中淬炼过硬本领
4月初的一次热风炉脱硫低压增压风机跳闸,脱硫系统突发浆液泵堵塞,若不及时处理,将导致烟气超标排放。刚熟悉操作流程的团队成员们迅速集结,在炼铁事业部总经理助理兼三号高炉车间主任杨林带领下开展“突击战”。曾在轧钢厂负责现场叉车管理的张学耘回忆,团队分工明确:有人对照图纸排查堵塞点,有人记录实时数据变化,有人联系厂家远程技术支持。经过4个小时的连续作战,我们不仅解决了地沟涌流堵塞问题,还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增加联锁技防措施和“热风炉烟气湿法脱硫生产应急预案”的处置方案的整改措施。
这样的实战历练,让团队成员快速成长为“多面手”。炼铁出身的汪静,凭借多年高炉生产维护经验,在“烟气脱硫系统作业指导书”中,提出让脱硫效率提升2个百分点的好建议;曾从事轧钢半成品管理的陈娇,将精益管理理念引入日常运维,提出“设备系统综合运行管理”,实现当班、检修记录信息化追溯。截至目前,团队累计提出建议19项,自主解决技术难题12个,为脱硫系统稳定顺行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初心如磐: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担当
在操作台上,贴着团队成员的手写便签:“轧钢是‘炼钢成材’,脱硫是‘化污为洁’,都是为钢铁事业出力”“从‘生产线上的协调者’到‘环保战线上的守护者’,责任更重了”……这些朴素的话语,折射出她们对新岗位的深刻认知。
“这群转岗新同事带来的不仅是人力支持,更是一种‘不服输、肯钻研’的劲头。”从智慧制造、轧钢产线到脱硫塔台,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钢铁人”的使命担当——她们用行动证明,只要心怀热忱、勇于突破,任何岗位都能成为干事创业的“主战场”。(黄小芩、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