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孟祥林 通讯员胡毅 王文锋)8月中旬,《中国冶金报》记者从鞍钢集团攀钢成都材料院获悉,该院和电子科技大学碳能电创团队联合开展二氧化碳电催化制备甲酸实验取得成功。这标志着攀钢率先在国内钢铁行业突破了二氧化碳制备工业产品的实验难点,对推进行业节能降碳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成为我国科技领域研发重点。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文斌曾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可再生能源替代进程提速,节能提效成为以钢铁为代表的制造业减排主旋律,这也是现阶段钢铁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受研发条件、成本、技术水平等限制,钢铁领域二氧化碳制备工业产品的技术一直处于空白。”攀钢成都材料院材料数学计算研究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电子科技大学碳能电创团队(主导)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路径。受此启发,攀钢成都材料院决定将该项技术应用于钢铁工业,并由材料数学计算研究所牵头,矿冶技术研究所、先进功能材料所、电子科技大学碳能电创团队共同探讨其可能性。
经过前期充分论证,双方技术团队在攀钢成都材料院钒钛矿低碳冶金新工艺实验室搭建了二氧化碳高效资源化利用装置,设计了转换路径,首次将攀西钒钛磁铁矿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处理后,与水一起作为原料,在一定电流密度下,成功制备出了工业产品甲酸,转换率达到95.4%。
目前,攀钢成都材料院正将自有的低碳冶炼与碳捕捉专有技术与电子科技大学碳能电创团队开发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相结合,以攀西钒钛磁铁矿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综合利用为应用场景,探索大规模开展工业试验的技术条件,制备批量甲酸、乙酸等高附加值工业产品,为攀钢推进钒钛磁铁矿冶炼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国内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提供借鉴。
《中国冶金报》(2023年08月22日 01版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