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陕钢集团龙钢公司炼铁厂电气自动化高级工程师,从事电气自动化工作24年来,完成自动化知识培训200余次,攻克自动化技术革新20余项,为企业累计创效达千万余元。多年的坚守,他最终成为一名电气自动化领域的“技能大师”,荣获“三秦工匠”“陕煤工匠”等多项殊荣。
艺痴者 技必良
熟悉王军的人都知道,未接触电气自动化之前,他是一名设备科办公室人员。正值青春的他,却不喜欢办公室清闲的工作节奏,多次主动向上级请示,自愿到基层一线学技术,到基层不断磨练自己。
“转岗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还要做好吃苦和随时加班的准备,但对‘电’的一往情深,我还是战胜了多种顾虑和困难,也许‘电场’对我的吸引力太强了吧!拗不过自个的‘心’。”在“王军工作室”技能培训中,王军开玩笑地说起了自己的经历。
可是幽默轻松的背后,却是他比常人更多的付出和努力。“当我刚开始接触电气维修作业时,面对电气图纸上横条竖直的线路和各种电气符号字母,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甚至第一次在处理照明故障时,也没有逃脱将开关零线和火线接在一起而发生短路的低级错误。”他回忆道。但每当工作中遇到困难,他总在心里一次次地质问自己:“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当电工,能当好一名电工吗?”当“心”给予他“肯定”的答案时,他的行动也在一一肯定自己,点检回到值班室找一僻静的角落,一本笔记,一本电气基础书籍就不离手了;设备现场维修,他的工具包里总比别人多了一张图纸和一本笔记本;资料室、办公室的电气资料借阅登记本随处都可以看到他的名字。
两个月时间,他几乎走遍了炼钢区域的所有电气设备,并对每台电气设备都建立了设备技术档案,把日常点检、常见故障和故障排除办法自己编撰成册。新加入“电气大家庭”的他,也成了班组员工之间的榜样和技术指导。在他的感召下,员工的维修水平质量提高了,员工的技能水平提高了,设备故障率也大幅减小了。
仅有的电工基础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内心对“电”的渴望,他掌握和拥有的技术已将他抬高到一个新的高度。1995年,龙钢公司炼钢120T转炉项目准备筹建,熟练地掌握了西门子S5系列PIC软硬件知识及6RA24直流调速系统调试的他,主动请缨前往项目建设,自此他就开启了一条属于他的电气自动化“心路”。跟随钢城的一路发展,他也一步步拓宽了自己的电气自动化知识,他的名字也成为了龙钢公司电气自动化的“代名词”。
业精者 自必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工作、学习和传授技艺中,他总是用这句话要求自己和徒弟们。在给徒弟讲授技艺时,总是不厌其烦的强调“学会知识、防微杜渐”。他说:“在现在电子技术如此发达的环境下,肯学技术的年轻人却是越来越少了,但只要是能走进‘王军工作室’大门的员工,我都会用严格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让他们学好自动化和学会自动化,不断提高自身技艺,为企业的高效生产做好服务。”
杨泽,炼铁厂电气自动化工,曾多次参加技术比武,荣获公司“龙钢工匠”等多项荣誉称号。回忆起师傅王军对他严谨认真的要求,他深有感触。
记得有一次值夜班时,由于已过午夜,他一个人面对几块电脑监控屏幕,不一会就开始犯困、打迷糊。就在注意力不能全身心集中时,他脑子里突然出现了师傅王军对他们讲课时希望和要求的画面,想起了师傅授课列举的因监控人员疏忽大意未发现显示屏上的隐患而造成重大设备事故的事例后,顿时让他精神百倍。突然,电脑显示屏上设备的压力数值微微波动了一下,他没有丝毫大意,紧跟其变化趋势,就在短短的几十秒时间压力陡降,他立即联系岗位、生产调度进行紧急处置。10分钟后,故障仍然不能得到解决,他顾不上已是午夜时间,紧忙打电话给师傅王军。师傅接到电话后,没有一丝的拖泥带水,迅速给出了排除故障的作业步骤,成功的避免了一次设备事故的发生。
第二天一大早,杨泽就特意找了王军,王军详细讲述了故障的原因和注意事项。杨泽深有体会地说道:“当初,总嫌你对我们要求太高,有时候心里面还有一些小小的不乐意,真正遇到事情了,才觉得你平时严格要求我们是很有必要的。”
心怀梦想,拥有匠心,方能铸就大师。我相信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三秦工匠”王军他将继续用电气自动化知识不断丰盈自己追求技术之路,用一颗匠心继续谱写着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