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钢松山物流部罗东元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于2014年3月,当年5月晋级为公司级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以两届全国劳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电气高级技师罗东元名字命名,现有7个专业组22名专业技术人员,由获得“韶钢最佳实践者”“最美宝武人”等荣誉称号的韶钢基层创新达人曹启坤担任负责人。工作室成员目前共拥有专利授权71项,发明专利授权4项,科技成果58项。近日,该创新工作室荣获宝武集团“第二届‘创新争先’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罗东元劳模创新工作室主要针对铁路设备检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课题攻关,优化检修流程,降低检修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设备故障率,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安全效益。工作室的成立,为韶钢铁路信号、机车检修人员的技术交流、业务培训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在做好技术攻关和技术“传、帮、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

——自主探索,完成多项技改工程。在钢轧工程电气集中系统改造过程中,罗东元团队承担该系统室外部分全部和室内分线柜、轨道柜电路的设计。该工程涉及炼铁系统大部分铁路平面的重新设计,是一项大型电气集中工程。由于多次调整铁路平面布置,给设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但团队不气馁,堪现场,查资料,按照要求重新调整设计,数月如一日,最终圆满完成该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工作。此外,他们还组织完成特棒工程道口信号及特棒区域室外信号电缆铺设、箱盒、轨道电路、转辙机、信号机的安装配线技改施工。在七、八号高炉新增铁水牵引车改造项目中,提出在牵引车上增加隔离区,取消专用隔离车,可节约费用100多万元。

图为刘明才
——针对保产运输中的问题,开动脑筋想办法进行解决。干火车检修,车钩缓冲器装置检修是一个苦活,别的不说,光是抡大锤、压丝杆就让人望而生畏。顺利时,干半天;难干时,需要一天,5个人都得费力气。针对检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们发明了“车钩缓冲器装置检修技术”,拆、装、压缩三个环节各搞出一个专利。“车钩缓冲器装置检修技术”问世后,过去需要5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只需2个人就能快速、高效、省力、安全完成。这项技术,解决了令全国同行都头疼的车钩缓冲装置拆装难的检修问题。另一个例子:高炉铁水罐牵引车(俗称“铁牛”)挂缆随着滑车而动,“铁牛”在铁轨运行时,一有波动滑车就会碰到周边槽钢,影响正常运行,工作室负责人曹启坤巧妙地将滑车4个轮增加到8个轮,无论车子怎么波动,滑车也不会碰到槽钢;“铁牛”与电源之间连接,需要一个可伸缩的连接杆,曹启坤用了两天就研制了一项发明,厂家看了都说妙;“铁牛”最大的问题是怕一时没电,抱闸轮打不开,离合器扳不动,出了这故障,检修费时费力,影响高炉生产,曹启坤发明了一个工具,堪称“神器”,出了故障无需检修人员,无需车内解决,只需司机一人轻轻一拨,几分钟就可开动“铁牛”。在这些神器的帮助下,“铁牛”实现了更好“上岗”,有力支撑了公司分次调铁模式推行。

图为曹启坤
——配合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投入智慧物流改造项目。参与了钢坯运输智能化项目,组织完成自动摘挂车钩的安装测试,确保了钢坯运输智能化项目顺利进行。针对130吨保温车隔离挡变形问题,提出采用板坯改进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彻底解决隔离挡变形问题,为钢坯运输智能化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设计的铁路尽头线车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在全公司50多条铁路尽头线上运用,彻底解决了机车冲出铁路尽头线事故的发生。

——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积极培育创新人才。工作室成立后,十分重视团队成员的业务培训、专业技能提升,组织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公司的技能大赛和技师考评,团队成员保持了亲密融洽、团结协作的良好关系,同时创新工作室成员还对铁运技术工人进行授课和现场技术指导,提高大家的业务技能。近年来,在公司开展的“献一计”“自主管理”等活动中,工作室成员获得公司“创新达人”“银点子”“好点子“智多星”等荣誉称号。2019年,孵化出“曹启坤蓝领创新工作室”,物流部机车检修创新小组被公司授予“优秀职工创新小组”称号。

近年来,韶钢生产发展实现大突破,物流运输作为衔接各生产工序紧凑高效运作的服务单位,发挥了“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罗东元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表示,会继续加强学习,提升组织创新能力,主动承担技术攻关项目,积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企业实现极致生产、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陈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