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高益芳 杜艳霞
10月12日,石钢轧钢厂中棒线原料工马敬忠在上班前半小时就坐到了电脑面前查看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确认需要轧制产品的炉号、流号等信息。今年年底,马敬忠就要退休,但是提前半小时到岗,熟知生产任务,保证生产顺畅不停顿,已经是老马参加工作以来形成的习惯。待所有信息确认完毕后,马敬忠便带着徒弟张奕来到上料台架前,检查今天要入炉的铸坯表面质量。
“咱们要确认每一根铸坯,保证入炉的每根铸坯质量合格,检查包括坯料炉号标识清晰、表面无划伤磕碰伤、角部修磨合格、端部无缺陷等内容。”马敬忠一边嘱咐着张奕,一边在各个角度仔细检查铸坯。
工作近40年,马敬忠早已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铸坯上的一点点小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这个小坑,可不要小看啊!这直径1厘米的小坑如果不处理就进行轧制的话,很可能轧制出来就是废材!”马敬忠指着坯料上的小坑和张奕说。随后,便拿着石笔在铸坯的缺陷位置进行标记。张奕来的第一天马敬忠就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原料工虽然在整个轧制过程中不起眼,但却是轧制第一道关,只有守好第一道关,接下来的轧制钢材才能顺利。”
“严把质量关,守住第一道防线”是马敬忠多年工作秉承的信念。临近退休的马敬忠,将这种工作精神传递给了徒弟。张奕表示:“一定要将师傅马敬忠对待工作严谨的态度传承下去,守住第一道防线!”
《中国冶金报》(2023年10月24日 06版六版)